望海埚大捷
望海埚大捷
望海埚,是位于大连市金州区赵王屯东的一处海拔116米的丘陵,因其地形酷似一口大锅而得名。然而就是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包,却发生过一场名垂史册的著名战斗。明永乐十七年暨公元1419年6月,倭寇大举犯我辽东,明朝将领刘江在望海埚巧妙设伏,以很小代价将千余倭寇尽数歼灭,无一漏网。此役是明初抗倭斗争中少有的大捷,不仅一战确保了北部海防长达百余年的安宁,而且是中国自发明火药以来,有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岸防火器重创海上入侵之敌的经典战例。
倭寇:屡犯金州祸中华
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谓。元末明初,日本进入争战不息的南北朝时期,混乱局面一直持续了50多年。期间,日本九州一带失意的封建藩主纠集不法商人、浪人等,大肆骚扰、侵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成为职业海盗,史称“倭寇”。到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倭患已是“北抵辽,南迄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明朝海防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是时,辽东金州因物产丰饶,成为倭寇劫掠的重要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从洪武十二年(1379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金州地区就曾遭遇六次较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值得留意的是,与当时横行于东南沿海及后来嘉靖年间中外勾结的“杂牌海盗”不同,这一时期出没在朝鲜和中国辽东地区的倭寇多系来自日本本土的“真倭”。
倭寇跨海来袭,要行船就必须依靠风力,而各季节的风向是有规律的,据此便可大致推断出前者的登陆地区和时间。一般来说,当时倭寇入侵往往选在每年清明、重阳之后,即在阴历3、4、5月和9、10月间从邻近大陆的对马诸岛出发驶往大陆,但具体入侵方位则视风向而定,东北风强劲则侵扰东南沿海,东南风多时便直扑北方的山东和辽东半岛。而金州地处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因此每年4月一旦东南风起,当地便进入了重点防倭期。但这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实际上只要风向有利,倭寇随时可能来袭。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两次倭寇入侵,就都发生在隆冬季节。
望海埚战斗示意图
敌情的复杂多变,导致金州一带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广大军民不得休养生息。当时“倭乱”的严重性,已不仅限于劫掠民间财物,而是猖狂地发展为阻断辽东海运,袭击明军兵营。倭患升级之时,正值明成祖朱棣紧锣密鼓酝酿迁都北京的关键阶段,而作为“京师左臂”的辽东因倭寇袭扰不得安宁,必然会影响到明朝这一重大国策的顺利实施。为此,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命心腹爱将刘江出任辽东总兵,主抓当地海防工作。孰料没过多久,金州便发生了“海寇入寨,杀兵夺饷”的恶性事件,明成祖震怒之下给了刘江一个“留职查看,以观后效”的记大过处分,后者心里的憋气自然可想而知。
刘江:厉兵秣马图雪耻
说起刘江其人,倒也颇富传奇色彩。他祖籍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原名刘荣,出生在一个世代从戎的军户家庭。父亲刘江隶属燕山左护卫兵籍,因体弱多病无法完成兵役,而这在法度森严的明朝就意味着牢狱之灾。于是刘荣主动请缨,冒用父名入伍,上演了一场明朝版的“替父从军记”。或许刘江(以下均指刘荣)真的是天生将才,起先他跟从名将徐达东征西讨,后又追随朱棣并被委以重用。
明成祖朱棣
在“靖难之役”、远征漠北的兵戈岁月里,刘江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朱棣夺取天下、稳固皇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善用计谋,曾多次出奇兵力挫强敌,在当时精英荟萃的帝国军队中堪称智勇双全的一流战将。而出镇辽东前,刘江已官至正一品中府右都督(类似今天的大军区正职),位高权重,由此亦可见他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孰料英雄一世,末了却被几个东瀛海贼弄得灰头土脸。到了这个时候,无论从拱卫京师、保境安民考虑,还是从洗雪耻辱、感激皇恩出发,于公于私,刘江这个仇都报定了。
8年后,这个机会终于到来。永乐十七年(1419年)4月,明廷接到朝鲜有关倭寇“饥困已极,欲寇边”的情报,明成祖朱棣对此高度重视。考虑到临近夏季北方海面多偏南风,故朱棣判断倭寇向北侵扰辽东半岛的可能性较大,于是他当即敕令刘江所部加强警戒,“相机剿捕”。
其实,皇帝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数年卧薪尝胆与励精图治,刘江早已做好了一切抗倭的军事斗争准备。通过遍访当地士绅并亲自勘查地形,他对金州乃至整个辽东沿海地区的山川水势、岛屿分布、气候海况,自然风貌及民俗风情已是了如指掌,并据此完成了一大批后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军事工程。其中包括重筑望海埚城堡,在广鹿岛(当时称“王家山岛”)设置烽火台,建立以金州为中心的烽燧联络体系等。此外,刘江还特别注重部队战斗力建设。他治军讲求恩威并举,既严格施训又对士卒体恤有加,故深得广大官兵拥戴。当时辽东明军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还活跃着许多来自蒙古、高丽、女真的少数民族将士,各族儿女齐聚在刘江麾下,苦练精兵,忠心报国,誓平倭患以雪前耻。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倭寇事先得知自己将面对如此强悍好战的对手,他们还会来主动送死吗?
迎敌:兵贵神速令人叹
6月14日晚,望海埚负责瞭望的士兵报告:广鹿岛方向举火示警,恐有倭寇来袭。刘江随即调动兵马,开始了紧张的战前部署。那么明朝在当地有多少驻军呢?据始修于正统八年(1443年)的《辽东志》记载,金州卫在册骑兵764名,步兵1756名,屯田军2022名,另有煎盐军、冶铁军近百,总兵力约4700人,主要集中在金州城和红嘴堡。考虑到此时距望海埚大捷不过20来年,而明初卫所(足额为5600人)满编率仅六七成的实际情况,这组数据当可借鉴。因此除去必要留守人员外,战时刘江可调动的兵马应在3500至4000人左右(其中包括部分民兵)。但兵力多寡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点滴细节,譬如“速度与谋略”。
6月中旬的辽东半岛,正值夏季白昼最长的时期。凌晨4:30天开始放亮,晚上20:30夜幕才降临,因此哨兵观察到广鹿岛有火光,当在晚9点之后。而即便利用传递信息最快的烽燧系统(据考证当地平均5里一座烽火台),坐镇在距望海埚60里外的金州城中的刘江,要获知警报至少也得半个小时(飞马传书则需2小时)。再加上敌情研判、草拟方案、提调人马,真正等到各路明军接警出动,最快也要到14日深夜22:30,而此刻距次日拂晓(五点钟)倭寇登陆来犯只剩下不到7小时。更何况,无论从金州还是其他驻地出发,到望海埚的直线距离都在50华里以上,驻扎在红嘴堡的明军甚至要赶七八十里夜路。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骑兵不多,主力步兵全凭“双脚走天下”的古代,刘江率部夜间负重强行军,仅用五六个小时就完成了传令、集结、开进、设伏、诱敌等一连串军事部署,其指挥之高效,联络之顺畅,反应之迅捷,着实令人吃惊。
明代神机营作战图
而且,金州位于辽东半岛突出部,三面环海,南北狭长,东西最窄处不足10公里,濒海区地势平坦,可供登陆处众多。这样的地形显然不利于防守。换言之,若不能估算出倭寇登陆的大致时间地点,明军将在漫长海防线上陷入兵力捉襟见肘,人马疲于奔命的窘境。但刘江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当得知倭寇船只自东南而来时,他很快推断出对方可能的登陆点并迅即作出反应,将歼敌主战场设置在望海埚一带。同时将兵力分作三部:一部守城,步兵主力埋伏于望海埚山下,马队则绕到敌后隐蔽待命,又令百户姜隆率壮士潜入倭寇登岸处焚烧敌船。细查地图,望海埚正卡在金皮大道和烽燧体系的中心节点上,不仅方便分驻南北的各路明军传递讯息,快速机动,而且距海边有一定路程,利于明军沿线设伏,分段截杀。刘江用兵缜密如斯,也堪称算无遗策了。这正是:挖下深坑等虎狼,撒下香饵钓金鳌。明军已准备就绪,单等倭寇自投罗网。
激战:奇正相辅获大捷
15日拂晓时分,大队倭寇分乘31艘海盗船抵达望海埚东南的青云河口。登岸后他们排成一字长蛇阵鱼贯而行,由一相貌凶恶的头目率领,气势汹汹直奔望海埚而来。刘江闻讯却镇定自若,只是让一夜急行军的部队抓紧时间吃饭休息,恢复体力。清晨7点左右,在刘江派出的小股部队引诱下,倭寇进入了明军伏击圈。见时机成熟,刘江一面披发仗剑矗立阵前,扮作真武天神震慑敌胆,一面下令“举旗鸣炮”发起攻击。刹那间明军伏兵四起,铳箭齐发,一阵箭雨火雹铺天盖地落到倭寇头上。
来犯倭寇无一漏网
或许有人会问,明军不过数千人马,何以能有如此火力?其实这并不奇怪。明初在火器的批量制造与战术运用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据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定,明军每百户(相当于连级单位)配属火铳手10名,弓箭手30名。这一比例在永乐七年(1409年)神机营建立后还有所上升。因此可知刘江所辖铳箭手当不下千人。而在战术运用上,为弥补射速缺陷,早在洪武年间,明朝大将沐英就首创连射战法,将火铳、神机箭排成三列置于阵前,循环射击,一举击溃了敌军自诩为锐不可当的象群攻势。此后这一战法经过战火不断淬炼,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漠北之战时已形成完整的作战条令。而刘江本人,恰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时任先锋官),对于明军纯熟的炮步骑多兵种合成战术,身为高级将领的他自然驾轻就熟。不过,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和战场实际,明代远程兵器特别是火铳尚不具备压制性的持续打击能力,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步骑兵发起冲击前,予敌以尽可能大的杀伤。
因此,明军虽在己方火力掩护下向倭寇大队发起多轮进攻,双方激战达数小时之久,却没能迅速击破敌军。战局胶着除武器因素外,也是由于明军能直接投入野战的兵力不足以对倭寇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何况,倭寇本系亡命之徒,既身逢绝境,只得拼死缠斗以拖延时间。但尽管如此,胜利的天平仍在向明军倾斜。双方战至下午,以逸待劳的明军愈战愈勇,而倭寇却因海上长途颠簸而来,激战半日早已饥困疲乏至极,加之伤亡惨重士气大挫,终于抵挡不住明军的凌厉攻势,残兵败将夺路逃到了望海埚下樱桃园空堡中,准备做最后的负隅顽抗。
刘江指挥部队将空堡团团包围,斗志正旺的明军将士纷纷请战入堡杀敌。但刘江却看出倭寇打算拼个鱼死网破的困兽心理。为减少己方伤亡,他节制属下按兵不动,并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纵敌西逃。保命心切的倭寇果然中计,也顾不上什么队形阵势,一个个鼠窜狼奔径往海边逃去。然而来得容易,想走就没那么简单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马队突然出现,与步兵两路夹击,倭寇登时死伤大半。偶有少数漏网之徒跑到海边,却发现船只遭焚,归路已断,自己也被姜隆率领的民兵逮个正着。
金州真武庙刘江金身塑像
至此,这场历时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最终以明军全歼来犯倭寇约1600人的空前胜利而告结束,史称“望海埚大捷”。这场战斗不仅是明初抗倭斗争中少有的全胜战例,而且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援了同时期朝鲜的抗倭行动。倭寇遭此重创后元气大伤,从此闻刘江名而色变,百余年不敢窥辽东。捷报传至京城,朱棣大喜,封刘江为广宁伯,并赐名刘荣,以示荣耀,同时赐予宅第,广宁伯街(明代称广宁伯胡同)由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广宁伯刘荣,永乐十九年七月封,追进侯,其故居当在此。”今天的广宁伯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南部,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西二环辅路,现为北京金融街社区主干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位共和国海军将领在这里居住过,其中,海军航空兵司令顿星云中将1985年去世前,就一直住在广宁伯街。而后人为纪念刘江,在古战场望海埚旧址金顶山上,也修建了一座真武庙并立像建碑,以此镌刻下辽东军民共同御侮抗倭的辉煌诗篇。
倭寇:屡犯金州祸中华
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谓。元末明初,日本进入争战不息的南北朝时期,混乱局面一直持续了50多年。期间,日本九州一带失意的封建藩主纠集不法商人、浪人等,大肆骚扰、侵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成为职业海盗,史称“倭寇”。到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倭患已是“北抵辽,南迄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明朝海防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是时,辽东金州因物产丰饶,成为倭寇劫掠的重要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从洪武十二年(1379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金州地区就曾遭遇六次较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值得留意的是,与当时横行于东南沿海及后来嘉靖年间中外勾结的“杂牌海盗”不同,这一时期出没在朝鲜和中国辽东地区的倭寇多系来自日本本土的“真倭”。
倭寇跨海来袭,要行船就必须依靠风力,而各季节的风向是有规律的,据此便可大致推断出前者的登陆地区和时间。一般来说,当时倭寇入侵往往选在每年清明、重阳之后,即在阴历3、4、5月和9、10月间从邻近大陆的对马诸岛出发驶往大陆,但具体入侵方位则视风向而定,东北风强劲则侵扰东南沿海,东南风多时便直扑北方的山东和辽东半岛。而金州地处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因此每年4月一旦东南风起,当地便进入了重点防倭期。但这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实际上只要风向有利,倭寇随时可能来袭。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两次倭寇入侵,就都发生在隆冬季节。
望海埚战斗示意图
敌情的复杂多变,导致金州一带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广大军民不得休养生息。当时“倭乱”的严重性,已不仅限于劫掠民间财物,而是猖狂地发展为阻断辽东海运,袭击明军兵营。倭患升级之时,正值明成祖朱棣紧锣密鼓酝酿迁都北京的关键阶段,而作为“京师左臂”的辽东因倭寇袭扰不得安宁,必然会影响到明朝这一重大国策的顺利实施。为此,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命心腹爱将刘江出任辽东总兵,主抓当地海防工作。孰料没过多久,金州便发生了“海寇入寨,杀兵夺饷”的恶性事件,明成祖震怒之下给了刘江一个“留职查看,以观后效”的记大过处分,后者心里的憋气自然可想而知。
刘江:厉兵秣马图雪耻
说起刘江其人,倒也颇富传奇色彩。他祖籍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原名刘荣,出生在一个世代从戎的军户家庭。父亲刘江隶属燕山左护卫兵籍,因体弱多病无法完成兵役,而这在法度森严的明朝就意味着牢狱之灾。于是刘荣主动请缨,冒用父名入伍,上演了一场明朝版的“替父从军记”。或许刘江(以下均指刘荣)真的是天生将才,起先他跟从名将徐达东征西讨,后又追随朱棣并被委以重用。
明成祖朱棣
在“靖难之役”、远征漠北的兵戈岁月里,刘江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朱棣夺取天下、稳固皇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善用计谋,曾多次出奇兵力挫强敌,在当时精英荟萃的帝国军队中堪称智勇双全的一流战将。而出镇辽东前,刘江已官至正一品中府右都督(类似今天的大军区正职),位高权重,由此亦可见他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孰料英雄一世,末了却被几个东瀛海贼弄得灰头土脸。到了这个时候,无论从拱卫京师、保境安民考虑,还是从洗雪耻辱、感激皇恩出发,于公于私,刘江这个仇都报定了。
8年后,这个机会终于到来。永乐十七年(1419年)4月,明廷接到朝鲜有关倭寇“饥困已极,欲寇边”的情报,明成祖朱棣对此高度重视。考虑到临近夏季北方海面多偏南风,故朱棣判断倭寇向北侵扰辽东半岛的可能性较大,于是他当即敕令刘江所部加强警戒,“相机剿捕”。
其实,皇帝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数年卧薪尝胆与励精图治,刘江早已做好了一切抗倭的军事斗争准备。通过遍访当地士绅并亲自勘查地形,他对金州乃至整个辽东沿海地区的山川水势、岛屿分布、气候海况,自然风貌及民俗风情已是了如指掌,并据此完成了一大批后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军事工程。其中包括重筑望海埚城堡,在广鹿岛(当时称“王家山岛”)设置烽火台,建立以金州为中心的烽燧联络体系等。此外,刘江还特别注重部队战斗力建设。他治军讲求恩威并举,既严格施训又对士卒体恤有加,故深得广大官兵拥戴。当时辽东明军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还活跃着许多来自蒙古、高丽、女真的少数民族将士,各族儿女齐聚在刘江麾下,苦练精兵,忠心报国,誓平倭患以雪前耻。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倭寇事先得知自己将面对如此强悍好战的对手,他们还会来主动送死吗?
迎敌:兵贵神速令人叹
6月14日晚,望海埚负责瞭望的士兵报告:广鹿岛方向举火示警,恐有倭寇来袭。刘江随即调动兵马,开始了紧张的战前部署。那么明朝在当地有多少驻军呢?据始修于正统八年(1443年)的《辽东志》记载,金州卫在册骑兵764名,步兵1756名,屯田军2022名,另有煎盐军、冶铁军近百,总兵力约4700人,主要集中在金州城和红嘴堡。考虑到此时距望海埚大捷不过20来年,而明初卫所(足额为5600人)满编率仅六七成的实际情况,这组数据当可借鉴。因此除去必要留守人员外,战时刘江可调动的兵马应在3500至4000人左右(其中包括部分民兵)。但兵力多寡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点滴细节,譬如“速度与谋略”。
6月中旬的辽东半岛,正值夏季白昼最长的时期。凌晨4:30天开始放亮,晚上20:30夜幕才降临,因此哨兵观察到广鹿岛有火光,当在晚9点之后。而即便利用传递信息最快的烽燧系统(据考证当地平均5里一座烽火台),坐镇在距望海埚60里外的金州城中的刘江,要获知警报至少也得半个小时(飞马传书则需2小时)。再加上敌情研判、草拟方案、提调人马,真正等到各路明军接警出动,最快也要到14日深夜22:30,而此刻距次日拂晓(五点钟)倭寇登陆来犯只剩下不到7小时。更何况,无论从金州还是其他驻地出发,到望海埚的直线距离都在50华里以上,驻扎在红嘴堡的明军甚至要赶七八十里夜路。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骑兵不多,主力步兵全凭“双脚走天下”的古代,刘江率部夜间负重强行军,仅用五六个小时就完成了传令、集结、开进、设伏、诱敌等一连串军事部署,其指挥之高效,联络之顺畅,反应之迅捷,着实令人吃惊。
明代神机营作战图
而且,金州位于辽东半岛突出部,三面环海,南北狭长,东西最窄处不足10公里,濒海区地势平坦,可供登陆处众多。这样的地形显然不利于防守。换言之,若不能估算出倭寇登陆的大致时间地点,明军将在漫长海防线上陷入兵力捉襟见肘,人马疲于奔命的窘境。但刘江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当得知倭寇船只自东南而来时,他很快推断出对方可能的登陆点并迅即作出反应,将歼敌主战场设置在望海埚一带。同时将兵力分作三部:一部守城,步兵主力埋伏于望海埚山下,马队则绕到敌后隐蔽待命,又令百户姜隆率壮士潜入倭寇登岸处焚烧敌船。细查地图,望海埚正卡在金皮大道和烽燧体系的中心节点上,不仅方便分驻南北的各路明军传递讯息,快速机动,而且距海边有一定路程,利于明军沿线设伏,分段截杀。刘江用兵缜密如斯,也堪称算无遗策了。这正是:挖下深坑等虎狼,撒下香饵钓金鳌。明军已准备就绪,单等倭寇自投罗网。
激战:奇正相辅获大捷
15日拂晓时分,大队倭寇分乘31艘海盗船抵达望海埚东南的青云河口。登岸后他们排成一字长蛇阵鱼贯而行,由一相貌凶恶的头目率领,气势汹汹直奔望海埚而来。刘江闻讯却镇定自若,只是让一夜急行军的部队抓紧时间吃饭休息,恢复体力。清晨7点左右,在刘江派出的小股部队引诱下,倭寇进入了明军伏击圈。见时机成熟,刘江一面披发仗剑矗立阵前,扮作真武天神震慑敌胆,一面下令“举旗鸣炮”发起攻击。刹那间明军伏兵四起,铳箭齐发,一阵箭雨火雹铺天盖地落到倭寇头上。
来犯倭寇无一漏网
或许有人会问,明军不过数千人马,何以能有如此火力?其实这并不奇怪。明初在火器的批量制造与战术运用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据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定,明军每百户(相当于连级单位)配属火铳手10名,弓箭手30名。这一比例在永乐七年(1409年)神机营建立后还有所上升。因此可知刘江所辖铳箭手当不下千人。而在战术运用上,为弥补射速缺陷,早在洪武年间,明朝大将沐英就首创连射战法,将火铳、神机箭排成三列置于阵前,循环射击,一举击溃了敌军自诩为锐不可当的象群攻势。此后这一战法经过战火不断淬炼,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漠北之战时已形成完整的作战条令。而刘江本人,恰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时任先锋官),对于明军纯熟的炮步骑多兵种合成战术,身为高级将领的他自然驾轻就熟。不过,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和战场实际,明代远程兵器特别是火铳尚不具备压制性的持续打击能力,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步骑兵发起冲击前,予敌以尽可能大的杀伤。
因此,明军虽在己方火力掩护下向倭寇大队发起多轮进攻,双方激战达数小时之久,却没能迅速击破敌军。战局胶着除武器因素外,也是由于明军能直接投入野战的兵力不足以对倭寇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何况,倭寇本系亡命之徒,既身逢绝境,只得拼死缠斗以拖延时间。但尽管如此,胜利的天平仍在向明军倾斜。双方战至下午,以逸待劳的明军愈战愈勇,而倭寇却因海上长途颠簸而来,激战半日早已饥困疲乏至极,加之伤亡惨重士气大挫,终于抵挡不住明军的凌厉攻势,残兵败将夺路逃到了望海埚下樱桃园空堡中,准备做最后的负隅顽抗。
刘江指挥部队将空堡团团包围,斗志正旺的明军将士纷纷请战入堡杀敌。但刘江却看出倭寇打算拼个鱼死网破的困兽心理。为减少己方伤亡,他节制属下按兵不动,并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纵敌西逃。保命心切的倭寇果然中计,也顾不上什么队形阵势,一个个鼠窜狼奔径往海边逃去。然而来得容易,想走就没那么简单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马队突然出现,与步兵两路夹击,倭寇登时死伤大半。偶有少数漏网之徒跑到海边,却发现船只遭焚,归路已断,自己也被姜隆率领的民兵逮个正着。
金州真武庙刘江金身塑像
至此,这场历时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最终以明军全歼来犯倭寇约1600人的空前胜利而告结束,史称“望海埚大捷”。这场战斗不仅是明初抗倭斗争中少有的全胜战例,而且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援了同时期朝鲜的抗倭行动。倭寇遭此重创后元气大伤,从此闻刘江名而色变,百余年不敢窥辽东。捷报传至京城,朱棣大喜,封刘江为广宁伯,并赐名刘荣,以示荣耀,同时赐予宅第,广宁伯街(明代称广宁伯胡同)由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广宁伯刘荣,永乐十九年七月封,追进侯,其故居当在此。”今天的广宁伯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南部,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西二环辅路,现为北京金融街社区主干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位共和国海军将领在这里居住过,其中,海军航空兵司令顿星云中将1985年去世前,就一直住在广宁伯街。而后人为纪念刘江,在古战场望海埚旧址金顶山上,也修建了一座真武庙并立像建碑,以此镌刻下辽东军民共同御侮抗倭的辉煌诗篇。
天使的寂寞- 帖子数 : 44
注册日期 : 14-04-2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