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国:心存汉室之急火攻心
深度三国:心存汉室之急火攻心
魏蜀吴三国的高层权力结构在稳定性上存在较大差异,比较而言,蜀汉稳定性较好,东吴次之,曹魏较差。而三国的高层矛盾又表现在好几个方面,我们将主要矛盾简单归纳为:曹魏是权臣之争,东吴早期为路线之争,晚期也是权臣和宗室之争,而我们要讨论的蜀汉是文武路线之争。曹魏和东吴末期的高层争斗实质上都是权力斗争。
蜀汉的文武之争最早萌芽于刘备时代,刘备集团早年颠沛流离的时候公认为武强文弱,武将有关张型万人敌和赵云型忠心耿耿的卫队长,但就没有一个谋士能给刘备作出战略规划,在东汉末年群雄琢鹿中一直打不开局面,被各路诸侯打得到处乱窜,直到诸葛孔明出山,刘备的事业才终于咸鱼翻身。随着在荆州占有一席之地,进而兼并益州,北取汉中,进位汉中王,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但是我们发现刘备和诸葛的个人喜好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慢慢显现出来。刘备喜欢武将,还有性格粗豪的谋士,而诸葛就偏爱文官,特别是道德品质高尚、为人处世温文尔雅的饱读诗书之士。
刘备喜欢睚眦必报的法正,诸葛就偏爱华而不实的马谡;刘备喜欢有勇有谋的魏延,破格重用,而诸葛就不待见魏延的粗俗;刘封刚猛,刘备就爱不释手,要收为义子,诸葛竟然就力劝刘备杀掉刘封;蒋琬当县令时,酒醉耽于公事,刘备大怒要治罪严办,诸葛不但为他求情,还最终把朝政托付于蒋琬。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对诸葛把蒋琬和费祎这样严重缺乏进取心的文官定为接班人而感到遗憾,有些历史研究者也认为,蜀汉的不能成功统一天下,诸葛的政治遗嘱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刘备和诸葛在使用人才方面的区别怎么就这么明显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诸葛力劝刘备杀掉刘封,刘备听从建议处死刘封后,听到刘封拒不投降曹魏的传言后,流下忧伤的眼泪,这眼泪里除了痛惜刘封不救关羽,难道就没有产生对诸葛的猜忌吗?!
好在,无论刘备时代、诸葛时代,还是郁闷的姜维时代,除了李严、陈祗、黄皓等少数人以外,大家基本都能勤勉王事,恪尽职守。为什么蜀汉高层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蜀汉上下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匡扶汉室。我们选取4个曹魏叛将来分析一下蜀汉文武之争当事人的状态:
一、杨仪,官职:丞相长史、绥军将军
刘备兼并益州的时候,杨仪背叛曹魏,转投蜀汉,当时是曹魏荆州刺史的主薄,典型的一个文官,南下投奔驻扎江陵的襄阳太守关羽。刘备和诸葛给关羽这个襄阳太守的虚职,就是隆中对战略的体现,要求关羽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北上伐魏,那么杨仪既然在襄阳当主薄,必然对曹操占据的荆州部分很熟悉,为什么关羽不留杨仪在自己身边参谋以后的北伐襄阳、樊城?本人推测,关羽不喜欢他,我们知道在刘备所占荆州各郡中,关羽瞧不上的至少有三个人:糜芳、傅士仁、潘某人。
杨仪被关羽推荐到益州后,刘备升其为尚书,这家伙又和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为虚职弘农太守,按说,吃一堑长一智,杨仪被贬后,应该性格有所变化,戾气有所消减,否则,诸葛不会带他去汉中,参加北伐。我们发现杨仪本性不改,最终还是闹了笑话,但他最后一次被放闲职的时候,还在胡说:如果当年我带全军迎合魏延,哪会到今天这个处境。《杨仪传》原话是:“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很多历史研究者认为这个地方的“魏氏”应该翻译成曹魏的魏,其实,稍加推敲,就知道此处不可能翻译成曹魏的魏,一是因为杨仪本身就是背叛曹魏的人,他敢再叛回曹魏去吗?二是因为如果此处是投魏的话,那恐怕就不可能从闲职中军师废为平民,叛国罪要砍头的。可以看出杨仪自己也认为,和魏延的矛盾属于个人恩怨,而在国家利益上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杨仪几经沉浮也没有改变急躁的毛病,我们说,你急什么?有什么可以急的?在哪不是混日子,你急着要干什么?
二、姜维,官职:蜀汉大将军
姜维背叛曹魏过程相当的搞笑,姜维的父亲为曹魏朝廷平羌戎叛乱战死疆场,姜维因此得中郎将一职。诸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视,中郎将姜维、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都随行,太守听说蜀汉军即将打来,而各县都起来相应诸葛,怀疑身边这些随行的人都怀有二心,于是趁着夜色偷偷一个人跑了,姜维等人发现后,追赶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竟然不让他们几个进,姜维一行又赶回天水郡的治所翼县,翼县竟然也不让进,没办法,只好去见诸葛亮,碰巧马谡街亭战败,诸葛带着天水一带的千余户百姓撤退,姜维就跟着去了,什么功劳都没有,还被原来的领导抛弃了,就这样的人竟然立刻被诸葛丞相任命为仓曹掾,加封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这诸葛是疯了吗?有神经病吗?
姜维27岁的时候竟然就担任中监军,晋升为正号征西将军,还就这么个人,在诸葛去世以后,不停地撺掇蒋琬和费祎打仗,费祎每次给他不到一万兵,他都愤懑不已,直到后来,撺掇郭循去刺杀费祎(此事派遣还是自主行为存疑),等到蜀汉灭亡的时候,这个人又撺掇钟会造反,最后被乱兵所杀。死后,发现姜维家是个住所破败的家,家产无余,侧室中没有侍妾和婢女,后院里没有声乐消遣,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具备,一点都不奢华(《姜维传》)。这个姜维是不是有神经病啊?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难道益州这个天府之国还不够他这个大将军奢靡享受的吗?他猴急着连年发动战争是为什么?打仗是要死人的,难道他一个曹魏降将不知道吗?
三、郭循,官职:蜀汉左将军
郭循这个降将是背叛曹魏中最神秘的一个,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三国志》中此人的材料很少,裴松之说他只不过是曹魏方面的一介平民,《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说他是西平郡的中郎将,而有的史料又认为他是西平太守。总之这个郭循是在公元250年时,被姜维从征讨曹魏西平郡的战斗中俘虏过来的,到253年,郭循刺杀蜀汉大将军费祎的时候,仅仅只过了3年,竟然已经官居左将军了,刺杀费祎成功后,曹魏朝廷表彰了他,搞笑的是,曹魏的表彰诏令把他的名字搞错了,搞成“郭修”。
而裴松之又认为郭循的刺杀极度可疑,裴提出,杀不敢北伐的费祎,而放过积极北伐的姜维是背离曹魏的原则的,因为诸葛的北伐就弄的曹魏焦头烂额,因此裴松之认为根本就不可能是曹魏方面派来的刺客,而郭循又偏偏是姜维攻打西平郡时候的俘虏。裴松之为了证明这一点,还列举了四个材料,这里本人认为,郭循是曹魏的太守的可能性较大,否则不可能在三年内从平民或者中郎将高升到左将军,那我们就奇怪了,这个郭循是不是有神经病啊?!放着高官厚禄不好好享受,当什么刺客?不管是给曹魏还是给姜维当,都很愤青,好好享受生活,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冲动啊。
那有没有从曹魏那叛逃过来,能力强,又不急躁的人呢?有
四、王平,官职:前监军、镇北大将军
王平背叛曹魏的时间也很有意思,在夏侯渊被斩,刘备拿下汉中后,曹操大怒发大军征讨汉中的时候,王平作为一个普通的校尉临阵叛逃归降了刘备,当即被任命为牙门将。具体叛逃的时间是在两军阵前还是曹操退军的时候溜号?不能确定,但是我们能确定的事情是曹操在撤退前,杀了小聪明外露的杨修,当然深层原因是丕植之争。同时我们从《王平传》中还发现,此人随曹操出征汉中前,是在洛阳供职,王平在洛阳呆的那些日子里,洛阳发生什么事情了?王平看见什么不对劲的事情了?
听到什么令人震惊的事情了?能够让王平对曹魏失去信心!!而这个王平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却是个非常出色的统军将领,来到蜀汉阵营后,在马谡守街亭一战中,声名鹊起,得到诸葛的赏识。在魏延离奇叛乱的时候,王平对魏延本部军队说什么了,能让魏延部曲一哄而散?后来屡立军功,吴懿去世后,接替吴懿统领汉中军队,更官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从一个文盲武将最终成为和邓芝、马忠齐名的蜀汉三大军中柱石。王平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要离开曹魏阵营?曹操可是一贯的思贤若渴,甚至只认才不认德,曹操这样的雄霸之主,王平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偏偏要背叛曹操?很不正常啊,这到底是为什么?诸葛对王平这样的曹魏叛将,为什么要重用?诸葛可是对人品要求很高的领导者。
那我们就来看看,诸葛对姜维的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我们终于明白了,杨仪这个性格有严重缺陷的人,刘备、诸葛和关羽为什么都赏识他,关羽尽管不喜欢杨仪这个腐儒,还是隆重推荐给了刘备。尽管杨仪和魏延经常吵吵闹闹,诸葛也只是让费祎调解两人的关系,而没有弃用他们,因为刘备知道,匡扶汉室要靠他们,诸葛丞相知道,老一辈凋零以后,官二代和益州帮一样都想偏安一隅,享受益州天府之国的美好生活,没有几个人对北伐感兴趣了。姜维也明白,刺杀费祎的时候,姜维自己已经五十二岁了,还能有几天活的?(东汉人的平均寿命低的吓人)蜀汉集团的理想就要灰飞烟灭了,作为蜀汉大军的统帅,那真是心急如焚,急火攻心。
郭循太守的西平郡在哪呢?居然在今天青海省的西宁市附近,姜维率领偏师竟然都打到青海省去了!!真是极度急火攻心。
love青- 帖子数 : 37
注册日期 : 14-05-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