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军大买智能炸弹 准备“轰炸北京”大战
美媒:美军大买智能炸弹 准备“轰炸北京”大战
【环球军事报道】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4月23日报道,2013年底,美国国防部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即“智能炸弹”的订单量突然增加了17%,总量达212588枚。1998年以来共制造了25万余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美国一直都是第一大买家。储备该武器完全是为了准备进行“大战”。
美媒称,美国空军(以及海军、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当前都在放弃使用空中力量打击恐怖分子和非正规军,转而朝他们所称的“轰炸北京”、朝鲜或伊朗的目标努力。这是对美国过去20年的空中力量战法进行的重大改革。
过去20年里,美国实施了大量轰炸行动,但美国飞机没有遭到很多抵抗。自上世纪90年代由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智能炸弹”和瞄准吊舱问世以来,轰炸机飞行员的职责得以简化,其职责即相当于驾驶一辆装满炸弹的卡车。
美国当前认为,未来主要的空中武器就是“智能炸弹”,特别是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防区外联合攻击武器(后者是前者的加强版)。因此说,大量订购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是为了加强战备,以防出现策划者们所说的“大战”。美国已储备有大量“智能炸弹”。攻打伊拉克后,美国空军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订单量大幅增加。空军定的每月订购量为5000枚。但最终看来,他们的实际需求量要小得多。2005年约订购了3万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2006年和2007年的订购量分别降至11605枚和10661枚。2008年只订购了5000枚。但现在的每年订单量又恢复到1万枚以上。
报道说,过去几年订购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现在大都用于战争储备。每年的实际使用量只有几千枚,其中还包括训练所消耗的。为战争储备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已超过10万枚,将在未来一些未指定的大规模冲突中派上用场。空战策划者们认为,最有可能的大规模冲突是涉华冲突。尽管要依赖全球定位系统,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已进行过改装,目的是阻止人为干扰。如果未能阻止人为干扰,现在还有备用的惯性导航系统。虽然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准度不及全球定位系统,但也足以攻击大多数目标。
报道说,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智能炸弹”是上世纪90年代研制的,即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正常运行后不久。这些武器一入役便在1999年对科索沃的军事行动中派上了用场。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使用效果非常好,普通炸弹投弹量和轰炸机出动架次由此大幅下降。空军将领们目前仍在试图确定这种武器的未来用途。当前所侧重的目标是:利用这种新技术压制住好斗性和实力更强的对手,如中国(以及伊朗和朝鲜)。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出现很突然,因此也产生了迅速制敌的效果。制导炸弹虽早在二战尾声就已问世,但实际上在当时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直到上世纪60年代研制出了高精度激光制导炸弹。十年后,电视制导炸弹开始服役。但这些制导炸弹造价昂贵,每枚炸弹成本在10万美元以上。就连后来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在投下的25万枚炸弹中也只有16%是制导炸弹。但此后对战场的分析结果显示,造成实际破坏的有75%都是制导炸弹制造的。但当时的制导炸弹仍很昂贵,激光也会在很多气候条件下(如雨、雾和沙尘暴)受阻。因此需要研制新式制导炸弹,以彻底取代非智能型制导炸弹。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炸弹便应运而生了。
1991年,全球定位系统刚刚投入使用。当时就已有人打算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之类的武器,但人们并不确定这种武器能否实施有效打击。但当工程师们开始研制时,人们发现,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不仅很有效,其建造成本也不足空军预计成本的一半。其建造成本只有1.8万美元/枚,而空军当时定的预计成本为4万美元/枚(计入通胀因素后的成本约为5.5万美元/枚)。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后于1996年开始投产。科索沃危机期间首次使用了该武器,使用量为652枚,命中率高达98%。2001年的情况表明,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是支持美国驻阿富汗特种部队和中央情报局人员的最佳武器,其精准度和打击效果均强于此前预期。到2002年1月,美国已在阿富汗境内投下1万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2003年,在攻打伊拉克的三周时间里,美国使用了65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新版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战力也得到了提升。最新版的打击精准度更高,一半炸弹都是在瞄准点的10米半径内爆炸的。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