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扁“粗野男人” ——德国第6伞兵团圣基梅恩村战记
痛扁“粗野男人” ——德国第6伞兵团圣基梅恩村战记
国防军公报:“1944年7月23日,在诺曼底乡村灌木树篱间的战斗中,一小队第6伞兵团的英勇士兵以少胜多,击败十倍于己的敌人,俘虏美国第90步兵师11名军官和254名士兵……”
战前状况
盟军在欧洲登陆过后的几周时间里,无数血腥的战斗发生在遍布诺曼底的灌木树篱当中,德国士兵的顽强抵抗使得盟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里没有明确的前线,双方的战斗都是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进攻与反攻组成,很多地方每天都在易手,拉锯战就如同摇摆的秋千一样永无止尽。
外号“粗野男人”的美国第90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以后立即陷入诺曼底乡村的灌木篱丛苦战之中,同许多其他美国部队一样伤亡巨大。到7月中旬时全师官兵的轮换率已经达到100%,也就是说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减员,被补充进来的人员数量跟部队原来编制数量差不多相等。这意味着众多老兵的流失,最要命的是其中军官的轮换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50%。美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碰上海特少校指挥的德国第6伞兵团的。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德·海特男爵少校(Friedrich August Freiherr von der Heydte)1907年3月3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慕尼黑(Munich)一个传统的贵族军人世家,他阅历丰富,率领第6伞兵团参加诺曼底战役之前曾经在法国、克里特、苏联、北非和意大利作战。1941年担任营长期间带领他的部队空降克里特,属于最早上岛的第一批人员,并在此战过后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其实比起他的一个亲戚来,海特少校的名气小得多,他的堂弟就是第三帝国最有名的刺客,大名鼎鼎的施陶芬贝格上校(Stauffenberg),不过这样的关系在“7·20事件”后依旧没有影响到他的军事生涯。
1944年初,海特少校亲自参与了新编第6伞兵团的组建工作,5月全团完成训练后被部署到法国诺曼底地区。这里的第6伞兵团是一支全新的部队,以前德军有支相同番号的老牌劲旅,但已经被拆散用于组建新的伞兵部队。新的第6伞兵团是第2伞兵师的主力,该师的其他部队原本在德国本土休整,得知盟军登陆后立刻急速赶往法国。全团所有成员都做好了迎接艰苦战斗的准备,并信奉着一条格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过现在看来流血已经无法避免。虽然没有使用降落伞从天而降投入战斗的机会,但是所有官兵都进行过数次跳伞训练,并获得伞兵证章。该团的军官大部分都富有战斗经验,普通士兵多数比较年轻,很多人是第一次亲身体验战争,也可能是最后一次。1944年6月和7月,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一直进行着高强度的战斗。由于几乎不能得到人员补充,7月中旬的时候全团战斗力已经降到不足一个营。
盟军计划通过攻占圣洛及其周边一些城市来摆脱那些遍布灌木树篱的乡村。7月18日,第90步兵师开始准备对第6伞兵团防守的圣基梅恩村(St. Germain)发起一次进攻,作为“眼镜蛇行动”(Operation Cobra)的前奏。占领圣基梅恩村就可以打开通往关键的交通枢纽佩里尔斯(Periers)的道路,而佩里尔斯的公路可以直达圣马洛(St. Malo)附近,这里是科唐坦半岛的根部,可以将以西的德军孤立包围在半岛上。
圣基梅恩村坐落在一处“岛”状地形上,突兀的位置使它易守难攻。村子北面是色维斯河(Seves),南面是沼泽地和小溪,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地势被一片大约3千米长、1.5千米宽的灌木树篱隔开。1944年6、7月间,大量降雨造成的上涨河水将村北唯一的出路淹没以后,这个村子实际上就与世隔绝了。美国士兵们大部分都是以“色维斯岛”(Seves Island)这样的称呼知道这个地方的。
美军最初的进攻计划是对圣基梅恩村发动夜袭,但遭到众多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反对,第90步兵师师长尤金·兰德勒姆少将(Eugene Landrum)最终决定在白天出击。兰德勒姆挑选了克里斯蒂安·克拉克上校(Christian Clarke)指挥的第358团担任主攻。由于该团当时是这一区域唯一有进攻任务的部队,除了能够得到全师的火力支援以外,师长还特意为他们申请了近距离空中支援和邻近步兵部队的火力配合。
7月22日清晨6时30分,美军的进攻以炮兵部队持续15分钟的弹幕射击拉开了帷幕。第358团第1、2营沿着一条横穿色维斯河的道路前进,从北面攻向圣基梅恩村。这条通往村庄的狭窄小路途中需要跨越色维斯河上的一座桥梁,但是德军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把桥破坏。美军的计划是用先头的两个营建立一个桥头堡,掩护工兵部队建造一座临时性的桥梁。桥梁要可以承受坦克的重量,然后在装甲部队支援下的步兵就能够直捣圣基梅恩村。
起初的进攻很顺利。盟军炮兵猛烈火力扬起的烟尘阻挡了空军低空打击的视线,那些无用武之地的飞行员们索性当起了炮兵观察员,为火炮指引射击。在强大炮火的配合下,第358团第1营突破了德军第6伞兵团第3营的阵地,在德国人的防线上打开了一条纵深400米的大口子。但是到达村子外围的沼泽地带以后,美国大兵的进攻势头立即锐减,侧翼也受到了威胁。尽管得到火力支援,第358团第1营依旧伤亡很大,2名军官和7名士兵阵亡,10名军官和180名士兵受伤。美军小有斩获之后立马转入防御,他们知道德国伞兵可不是等闲之辈,恶战还在后面。
试探性进攻
7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海特少校下令将进入村庄外围的美国人驱逐出去,阻止他们渡河。德国指挥官明显低估了当前美国军队的实力,认为那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侦察部队而已。他派出亚历山大·乌利希军士长(Alexander Uhlig)指挥的第16连,希望以一次从美军背后发动的坚决反攻来完成这个任务,并指示在如果可能的情况下顺便抓几个俘虏回来审问。
乌利希的连队此时只剩下32人,简要交代任务以后他们立即出发。虽然第16连是轻装上阵,但是他们前进的速度很慢,充满危险——中午能见度改善以后盟国空军又开始铺天盖地出动,攻击任何可见的德军。乌利希带着这队人马从两排灌木篱墙之间艰难穿行,但是还是遭到人员损失:一名士官和三名士兵受伤,不得不留下另外两个人来搀扶他们前往战地救护站。同时,乌利希和一名下士做了一次战地侦察,以便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在乌利希前方大约700米的地方就是德军之前的主要防线,现在被美军占据着。他的左翼是德军第6连的阵地,右侧区域本来是第11连把守,但是该连已经被迫撤退。最让乌利希失望的是他面前的美军根本就不是什么小分队,总数超过300人,而他的连队现在只剩26人。如果从正面强攻肯定是自取灭亡,必须攻击美军的软肋,也就是他们右翼。乌利希带领部下贴着地面小心挪动,利用土堆和树篱作掩护慢慢接近了美军阵地。在这个过程中,邻近连队的几个伞兵也主动加入进攻队伍里来。
大约在18时,德国伞兵对第358团第1营发动进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引起了美军的混乱,第1营的阵地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向后回缩了300米。第358团情报官威廉·法尔维少校(William Falvey)回忆到:“德军发动了反攻,第1营退到了色维斯河以南700米的地方,伤亡和失散的人员数目不详,但肯定为数不少。”美军试图守住桥头堡,第358团第2营A连和两个排的坦克被派到色维斯河沿岸防守第1营后方,第1营也暂时稳住了阵脚。
虽然伞兵们已经迫使当前的敌人撤退,还造成对方损失惨重,但是还没有捉到海特少校想要的俘虏。目前乌利希的部队只有28个人(包括途中加入的几个来自其他连队的士兵),其中还有两人轻伤不下火线,在撤退治疗和坚持随队战斗之间选择了后者。
那晚的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救助分散在河边芦苇和草丛堆中的伤员。一些缺乏经验的士兵一想到自己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便表现出了恐慌的一面,做出了某些惊慌失措的举动。第358团军需官迈克尔·克诺夫少校(Michael Knouf)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补给品和弹药源源不断运过色维斯河,提供给桥头堡的美军部队,直到23日早上他都还在色维斯河以南抓紧时间运输物资。第1营和第2营的阵地构筑在桥以南的一片高地上,纵深有差不多200米,宽接近1000米,其中B连和C连是第1营最靠前的连队。美军天真地期望德军从相同的方向攻过来,因为他们加强了那里的防御。
出乎意料的胜利
与此同时的22日晚上,乌利希对当前的状况进行了评估。虽然美军的桥头堡被压缩了一大片,可他的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美军阵地传来的掘壕声让他感觉再次对右翼发动攻势不会取得成功,这次他们应该攻击左翼了。而且就凭他现在指挥的20来人也无法战胜数百名美国大兵,他必须获得增援。乌利希找到邻近的党卫军“帝国”师一名坦克部队军官,后者答应在第二天早上派出三辆四号坦克进行增援。同时属于友邻部队的16名士兵(携带有两挺MG42机枪)也加入了进攻队伍。这16名士兵缺乏实战考验,因此乌利希起先想让他们担任预备队,但后来又决定让他们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乌利希了解MG42的强大威力,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以上,盟国士兵对此深为恐惧。如果能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运用好这两挺机枪,那么德军将获得一件取胜的利器。乌利希还深知地形的重要性,并敏锐地意识到色维斯河附近的一座牧场对行动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打算将机枪组布置在美军第358团第1营后撤的线路上,这样就能将一些俘虏交到海特少校手上。
乌利希将两挺MG42部署在圣基梅恩村东北的公路旁,这是一处绝佳的位置——从这里射出的火力既可以控制色维斯河附近的那座牧场,又可以封锁公路和周边地区。他命令机枪组在夜间进入阵地,趁着夜色尽量做好伪装,以躲避头顶上无处不在的盟军飞机。为了达成突然性和发挥机枪的最大效力,同时也避免遭到美军炮兵火力的杀伤,乌利希严令机枪组成员禁止在进攻初期开火。他自信在没有机枪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击退敌人,MG42的作用是阻止美军撤退或者派来增援部队。
碰巧的是,23日早晨天空云层非常之低,盟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作用,不能对任何地面行动进行支援。虽说美军还有强大的炮兵,可由于地形和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更何况德军和美军的战线早已胶着在一起。
圣基梅恩村以南,三辆德国坦克已经做好和伞兵协同进攻的准备,乌利希的人则等待着前进的信号。以他先前的打算,他把手下主攻的二十来人分成三组,分别跟随三辆坦克前进,这样坦克可以为伞兵提供庇护。让乌利希恼火的是坦克指挥官拒绝了这个策略,理由是周边的地形对坦克非常不利,很容易遭到美军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如果他要想得到装甲支援必须让伞兵冲在坦克前面,这样才会对美军的士气产生打击。无论如何乌利希都没有选择,只有率领他的部队英勇向前。
7月23日清晨7时刚过,德国伞兵离开了他们的战壕。8时,乌利希发起了进攻,打击的目标是美军第358团第1营右翼阵地,这里距离第1营战地指挥所很近。“帝国”师许诺的三辆坦克在当天早上如约到来,在协同乌利希前进的时候很快就有两辆不能发挥作用。一辆发生机械故障落在了后面,还有一辆不慎撞到一户农家庭院,倒塌的房屋让其动弹不得,因此只剩下最后一辆坦克可以给伞兵提供零星的火力支援。伞兵的攻势很快被美军炮兵和坦克暂时阻断,但美军的炮火支援在这时偏偏出现纰漏。前哨观察员发现在没有飞机从空中观测引导的情况下炮兵火力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炮弹都从德军头顶上飞过去;发回调整弹道的数据以后炮弹又落到了美军自己的阵地上,炸得358团的士兵们纷纷蜷缩在散兵坑里。德国伞兵们趁机尽量向前移动靠近美军阵地。
乌利希根本就没有心思关心这些炮弹是来自哪方的,他只知道机会就在眼前。同四号坦克车长简单沟通以后,他带领这一小队伞兵发动了总攻。在德国坦克和玩命的伞兵面前,美军第1营的防线突然间崩溃。根据美军后来的战斗报告,那天早上德国人一共发动了三次进攻。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发生在7时和8时(当时美国和德国采取不同的时区计时标准,所以时间上有差异),其中第二次进攻的区域是第358团第1和第2营的结合部,美军遏制住了这两次攻击。第三次进攻从第1营的正面而来,摧毁了该营营部。一些幸存者报告说只有很少人开枪还击,大部分人都惊慌失措地夺路而逃,跑向紧挨河边的阵地。之后有一发重磅炮弹正好落到那片阵地上,造成了惨重伤亡。
克诺夫少校见证了美军在圣基梅恩村外抵抗的崩溃,当时他离第1营营部只有30米远,正在指挥弹药补给的运输工作。他看见第1营营长西格中校(Seeger)命令部下停止射击,然后一大群美国士兵开始举起双手向德军方向走去。克诺夫不想成为俘虏,大声***他的人向河边跑去。乌利希军士长布置的两挺机枪此时开始发威,它们对后撤的美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杀伤效果。有些人试图穿越这道火网,但结果都是非死即伤,克诺夫少校本人也中弹,伤势严重。后来就没人再敢进行类似的尝试了。顺便提到一点,色维斯河沿岸的美军第358团其他部队竟然直到战斗结束以后才知道第1营被歼灭,不明虚实的他们后来也选择了按兵不动。
乌利希将MG42机枪的作用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换句话说他是将它们安排在一个既安全又隐秘的位置,让这些缺乏战斗经验的士兵把自己的潜力完全地发挥了出来。另一方面,美国人则被诸多不利因素所困扰。进入圣基梅恩村之前,第358团就在诺曼底地区灌木树篱的战斗中严重减员,大量“菜鸟”级别的补充人员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残酷的战场。因此当他们面对的是经验丰富、技战术老到的德国伞兵,并且还有坦克配合进攻时,很多人根本不知所措。昏了头的营长西格中校一叫停火投降他们也就稀里糊涂照办了,而根本没注意到面前德军的规模。美国人竟然看不出德军只是一支小分队在发动进攻,乌利希对此深表惊讶。伞兵们也被自己的战绩所震惊。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德国人有些低估这样一个事实——久经沙场的伞兵和装甲部队协同作战对敌方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撼力,加上位置极佳的机枪封锁,而且对方又是一支战斗力和意志力都不够坚强的美国部队,这样的结局其实是合理的。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军军士长扬长避短,将自己掌握的弱小力量进行最优化配置,因而发挥出了超乎想象的作用。
发生在“色维斯岛”的故事没有随着美国人的举手投降而终结,也许这才是战争和一般事情不同寻常的地方。就在这批美军投降以后,这处战场上又出现了特别的一幕。
捷后余音
乌利希开始将俘虏编队押回圣基梅恩村内,这时他才发现有超过200名美军投降。乌利希把机枪组和邻近部队的士兵安排到收回的阵地以后,他和他的连队返回村庄向团长复命,海特少校正在那里等待战报。德军少校的指挥部设在村内一个大农舍里,他首先赞扬了乌利希一番,然后将其介绍给11名被俘的美军军官。接下来是一阵交谈和讨论,海特少校认为盟军应该撤出诺曼底。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受到了茶水和香烟的招待,包括俘虏,整个场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茶话会。这是血腥残酷的战争中一个温馨的场面。德军指挥官的绅士风度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促成当天另一个行动的形成。
大约15时,海特少校得到消息,声称一些美军战俘希望救助他们的同伴,那些人因为受伤还躺在圣基梅恩村和色维斯河之间的沼泽和草地上。三名美军神父,约瑟夫·埃瑟(Joseph Esser)、埃德加·斯托尔(Edgar Stohler)和詹姆斯·汉密尔顿(James Hamilton)决定去寻找伤员。他们持着中间有红色十字的白色小旗,冒着空袭和炮击的危险在两军的中间地带搜寻幸存者。前线阵地上的德军对这些神父的勇敢印象深刻,并在意识到他们的目的以后马上停止了开火。美军方面也是如此,只是他们没有办法暂停后方射来的炮弹。一名伞兵上尉和神父们进行了交谈,然后将情况报告给海特少校。不久,一位德军军官将一份海特少校的建议传达到美军方面,双方立即达成一个协议——暂时休战,相互交换伤员。
海特少校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血战以后和美军进行人道主义性质的合作。7月4日,第6伞兵团在同一地段打退了美军第83步兵师的进攻,给其下属的第331步兵团造成了严重伤亡。该师在卡朗唐以南朝向佩里尔斯的糟糕进攻总共损失了1400人。在代价高昂的攻击结束以后,海特少校放回一名被俘的美军救护兵给美军师长罗伯特·梅肯少将(Robert Macon)传话。他觉得梅肯少将“需要”那些被俘的美军伤员,如果可以的话,美军方面也应该“对这种友好的行为做出反馈”。这样的结果是在美国独立日这天,16名重伤的美军战俘从德军战地救护所回到了自己人这一边。同时,一批受伤的德军伞兵也从美军救护所获释。
23日搜寻伤员的工作进行的时候,双方人员都在借机恢复元气。一个美国新闻记者在报道中指出汉密尔顿神父在救助伤员的过程中遭到德军机枪手射击。德方对此的解释是汉密尔顿神父救助完一个伤员后,又找到了一个腿部受伤的士兵,因此才造成了第一个伤员被打伤腿部这种误会,其实他救助的是两个不同的人。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伞兵机枪手卡尔·巴德尔(Karl Bader)和奥斯马尔·卡拉德(Othmar Karrad)对外公布了德军医务人员和伞兵在色维斯河之战中协助神父救助美军伤兵的事实。
三个小时的停战结束以后,战斗再次打响。第90步兵师在之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遇到如此丢脸的事情——总计265名官兵被俘虏,上百人伤亡,而参加这次行动的德国士兵总共只有40多人。实际上,该师在二战期间获得了许多荣誉,是美国最好的步兵师之一,但是色维斯河之战的表现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美国媒体把这次停战的事情公之于众,并将其作为在1944年那个艰难的夏天所闪烁的人性的亮点。然而在德国方面除了第6伞兵团内部,很少有人知道海特少校的义举。
第90步兵师7月23日在色维斯河遭到沉重打击,直到27日他们才进入被德军抛弃的圣基梅恩村。此时尤金·兰德勒姆少将的职务已经被雷蒙德·麦克莱恩准将(Raymond McLain)取代。麦克莱恩被奥马尔·布莱德利将军(Omar Bradley)形容为是一个“具有超乎常人能力的军官”,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第90步兵师的霉运开始改变。该师参加了“眼镜蛇行动”,最后成为欧洲战场上引人注目的重要角色之一。
乌利希军士长的这次行动成为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的最后一次胜利,他也因为在圣基梅恩村的出色表现于1944年10月29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不过他随后就被第90步兵师第357团俘虏,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多时间后越狱逃回德国,虽然此时战争早已结束。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战役中有超过3000人受伤和阵亡,8月16日调离前线时只剩下大约400人,其中只有60人是“完好无损”的。海特少校率领重整后的部队参加了在荷兰的战斗和阿登反击战,他本人也于1944年12月24日成为盟军俘虏,战争对他来说终于结束了。
特别介绍:亚历山大·乌利希
亚历山大·乌利希(Alexander Uhlig)1919年2月9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战前加入当时的德军精锐第1伞兵团,参与了进军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之后,他作为一名普通伞兵参加了1939年的波兰战役和1940年的挪威战役,荣获二级铁十字勋章和纳尔维克盾章。1941年到1943年,多才多艺的乌利希转行担任过空中观测员和Ju52驾驶员,执行了超过170次任务(其中包括对克里特岛的空降战役),期间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1943年5月,乌利希重新转回伞兵部队,1944年初来到海德少校指挥的新编第6伞兵团,在第8连担任排长职务,不过这时的伞兵几乎都和步兵一样主要从事地面战斗。诺曼底战役期间,他在第16连连长阵亡以后以军士长军衔临时接管这个连。可以看出当时德军伤亡有多么惨重,很多连队已经到了由士官指挥的地步。7月23日同美军第90步兵师的战斗中,乌利希率领一支40余人的小分队歼灭美军一个营,俘虏中校营长在内的11名军官和254名士兵,他也因此在1944年10月29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7月31日,骑士十字勋章还没有拿到手的乌利希就在战斗中被盟军俘虏,战后关押在英国的一处战俘营。尽管受到严密监视,1947年4月他依旧在同伴的掩护下逃出营地,悄悄混上前往德国的船只返回祖国,然后又克服种种障碍回到苏联占领下的家乡。乌利希继续完成了因为战争而中断的学业,获得学位以后曾经在多家著名公司任职,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退休以后,乌利希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交活动方面,经常参加各种二战纪念活动以及撰写战争回忆,直到2008年11月1日在艾森去世。
战前状况
盟军在欧洲登陆过后的几周时间里,无数血腥的战斗发生在遍布诺曼底的灌木树篱当中,德国士兵的顽强抵抗使得盟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里没有明确的前线,双方的战斗都是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进攻与反攻组成,很多地方每天都在易手,拉锯战就如同摇摆的秋千一样永无止尽。
外号“粗野男人”的美国第90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以后立即陷入诺曼底乡村的灌木篱丛苦战之中,同许多其他美国部队一样伤亡巨大。到7月中旬时全师官兵的轮换率已经达到100%,也就是说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减员,被补充进来的人员数量跟部队原来编制数量差不多相等。这意味着众多老兵的流失,最要命的是其中军官的轮换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50%。美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碰上海特少校指挥的德国第6伞兵团的。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德·海特男爵少校(Friedrich August Freiherr von der Heydte)1907年3月3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慕尼黑(Munich)一个传统的贵族军人世家,他阅历丰富,率领第6伞兵团参加诺曼底战役之前曾经在法国、克里特、苏联、北非和意大利作战。1941年担任营长期间带领他的部队空降克里特,属于最早上岛的第一批人员,并在此战过后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其实比起他的一个亲戚来,海特少校的名气小得多,他的堂弟就是第三帝国最有名的刺客,大名鼎鼎的施陶芬贝格上校(Stauffenberg),不过这样的关系在“7·20事件”后依旧没有影响到他的军事生涯。
1944年初,海特少校亲自参与了新编第6伞兵团的组建工作,5月全团完成训练后被部署到法国诺曼底地区。这里的第6伞兵团是一支全新的部队,以前德军有支相同番号的老牌劲旅,但已经被拆散用于组建新的伞兵部队。新的第6伞兵团是第2伞兵师的主力,该师的其他部队原本在德国本土休整,得知盟军登陆后立刻急速赶往法国。全团所有成员都做好了迎接艰苦战斗的准备,并信奉着一条格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过现在看来流血已经无法避免。虽然没有使用降落伞从天而降投入战斗的机会,但是所有官兵都进行过数次跳伞训练,并获得伞兵证章。该团的军官大部分都富有战斗经验,普通士兵多数比较年轻,很多人是第一次亲身体验战争,也可能是最后一次。1944年6月和7月,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一直进行着高强度的战斗。由于几乎不能得到人员补充,7月中旬的时候全团战斗力已经降到不足一个营。
盟军计划通过攻占圣洛及其周边一些城市来摆脱那些遍布灌木树篱的乡村。7月18日,第90步兵师开始准备对第6伞兵团防守的圣基梅恩村(St. Germain)发起一次进攻,作为“眼镜蛇行动”(Operation Cobra)的前奏。占领圣基梅恩村就可以打开通往关键的交通枢纽佩里尔斯(Periers)的道路,而佩里尔斯的公路可以直达圣马洛(St. Malo)附近,这里是科唐坦半岛的根部,可以将以西的德军孤立包围在半岛上。
圣基梅恩村坐落在一处“岛”状地形上,突兀的位置使它易守难攻。村子北面是色维斯河(Seves),南面是沼泽地和小溪,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地势被一片大约3千米长、1.5千米宽的灌木树篱隔开。1944年6、7月间,大量降雨造成的上涨河水将村北唯一的出路淹没以后,这个村子实际上就与世隔绝了。美国士兵们大部分都是以“色维斯岛”(Seves Island)这样的称呼知道这个地方的。
美军最初的进攻计划是对圣基梅恩村发动夜袭,但遭到众多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反对,第90步兵师师长尤金·兰德勒姆少将(Eugene Landrum)最终决定在白天出击。兰德勒姆挑选了克里斯蒂安·克拉克上校(Christian Clarke)指挥的第358团担任主攻。由于该团当时是这一区域唯一有进攻任务的部队,除了能够得到全师的火力支援以外,师长还特意为他们申请了近距离空中支援和邻近步兵部队的火力配合。
7月22日清晨6时30分,美军的进攻以炮兵部队持续15分钟的弹幕射击拉开了帷幕。第358团第1、2营沿着一条横穿色维斯河的道路前进,从北面攻向圣基梅恩村。这条通往村庄的狭窄小路途中需要跨越色维斯河上的一座桥梁,但是德军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把桥破坏。美军的计划是用先头的两个营建立一个桥头堡,掩护工兵部队建造一座临时性的桥梁。桥梁要可以承受坦克的重量,然后在装甲部队支援下的步兵就能够直捣圣基梅恩村。
起初的进攻很顺利。盟军炮兵猛烈火力扬起的烟尘阻挡了空军低空打击的视线,那些无用武之地的飞行员们索性当起了炮兵观察员,为火炮指引射击。在强大炮火的配合下,第358团第1营突破了德军第6伞兵团第3营的阵地,在德国人的防线上打开了一条纵深400米的大口子。但是到达村子外围的沼泽地带以后,美国大兵的进攻势头立即锐减,侧翼也受到了威胁。尽管得到火力支援,第358团第1营依旧伤亡很大,2名军官和7名士兵阵亡,10名军官和180名士兵受伤。美军小有斩获之后立马转入防御,他们知道德国伞兵可不是等闲之辈,恶战还在后面。
试探性进攻
7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海特少校下令将进入村庄外围的美国人驱逐出去,阻止他们渡河。德国指挥官明显低估了当前美国军队的实力,认为那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侦察部队而已。他派出亚历山大·乌利希军士长(Alexander Uhlig)指挥的第16连,希望以一次从美军背后发动的坚决反攻来完成这个任务,并指示在如果可能的情况下顺便抓几个俘虏回来审问。
乌利希的连队此时只剩下32人,简要交代任务以后他们立即出发。虽然第16连是轻装上阵,但是他们前进的速度很慢,充满危险——中午能见度改善以后盟国空军又开始铺天盖地出动,攻击任何可见的德军。乌利希带着这队人马从两排灌木篱墙之间艰难穿行,但是还是遭到人员损失:一名士官和三名士兵受伤,不得不留下另外两个人来搀扶他们前往战地救护站。同时,乌利希和一名下士做了一次战地侦察,以便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在乌利希前方大约700米的地方就是德军之前的主要防线,现在被美军占据着。他的左翼是德军第6连的阵地,右侧区域本来是第11连把守,但是该连已经被迫撤退。最让乌利希失望的是他面前的美军根本就不是什么小分队,总数超过300人,而他的连队现在只剩26人。如果从正面强攻肯定是自取灭亡,必须攻击美军的软肋,也就是他们右翼。乌利希带领部下贴着地面小心挪动,利用土堆和树篱作掩护慢慢接近了美军阵地。在这个过程中,邻近连队的几个伞兵也主动加入进攻队伍里来。
大约在18时,德国伞兵对第358团第1营发动进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引起了美军的混乱,第1营的阵地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向后回缩了300米。第358团情报官威廉·法尔维少校(William Falvey)回忆到:“德军发动了反攻,第1营退到了色维斯河以南700米的地方,伤亡和失散的人员数目不详,但肯定为数不少。”美军试图守住桥头堡,第358团第2营A连和两个排的坦克被派到色维斯河沿岸防守第1营后方,第1营也暂时稳住了阵脚。
虽然伞兵们已经迫使当前的敌人撤退,还造成对方损失惨重,但是还没有捉到海特少校想要的俘虏。目前乌利希的部队只有28个人(包括途中加入的几个来自其他连队的士兵),其中还有两人轻伤不下火线,在撤退治疗和坚持随队战斗之间选择了后者。
那晚的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救助分散在河边芦苇和草丛堆中的伤员。一些缺乏经验的士兵一想到自己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便表现出了恐慌的一面,做出了某些惊慌失措的举动。第358团军需官迈克尔·克诺夫少校(Michael Knouf)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补给品和弹药源源不断运过色维斯河,提供给桥头堡的美军部队,直到23日早上他都还在色维斯河以南抓紧时间运输物资。第1营和第2营的阵地构筑在桥以南的一片高地上,纵深有差不多200米,宽接近1000米,其中B连和C连是第1营最靠前的连队。美军天真地期望德军从相同的方向攻过来,因为他们加强了那里的防御。
出乎意料的胜利
与此同时的22日晚上,乌利希对当前的状况进行了评估。虽然美军的桥头堡被压缩了一大片,可他的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美军阵地传来的掘壕声让他感觉再次对右翼发动攻势不会取得成功,这次他们应该攻击左翼了。而且就凭他现在指挥的20来人也无法战胜数百名美国大兵,他必须获得增援。乌利希找到邻近的党卫军“帝国”师一名坦克部队军官,后者答应在第二天早上派出三辆四号坦克进行增援。同时属于友邻部队的16名士兵(携带有两挺MG42机枪)也加入了进攻队伍。这16名士兵缺乏实战考验,因此乌利希起先想让他们担任预备队,但后来又决定让他们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乌利希了解MG42的强大威力,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以上,盟国士兵对此深为恐惧。如果能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运用好这两挺机枪,那么德军将获得一件取胜的利器。乌利希还深知地形的重要性,并敏锐地意识到色维斯河附近的一座牧场对行动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打算将机枪组布置在美军第358团第1营后撤的线路上,这样就能将一些俘虏交到海特少校手上。
乌利希将两挺MG42部署在圣基梅恩村东北的公路旁,这是一处绝佳的位置——从这里射出的火力既可以控制色维斯河附近的那座牧场,又可以封锁公路和周边地区。他命令机枪组在夜间进入阵地,趁着夜色尽量做好伪装,以躲避头顶上无处不在的盟军飞机。为了达成突然性和发挥机枪的最大效力,同时也避免遭到美军炮兵火力的杀伤,乌利希严令机枪组成员禁止在进攻初期开火。他自信在没有机枪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击退敌人,MG42的作用是阻止美军撤退或者派来增援部队。
碰巧的是,23日早晨天空云层非常之低,盟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作用,不能对任何地面行动进行支援。虽说美军还有强大的炮兵,可由于地形和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更何况德军和美军的战线早已胶着在一起。
圣基梅恩村以南,三辆德国坦克已经做好和伞兵协同进攻的准备,乌利希的人则等待着前进的信号。以他先前的打算,他把手下主攻的二十来人分成三组,分别跟随三辆坦克前进,这样坦克可以为伞兵提供庇护。让乌利希恼火的是坦克指挥官拒绝了这个策略,理由是周边的地形对坦克非常不利,很容易遭到美军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如果他要想得到装甲支援必须让伞兵冲在坦克前面,这样才会对美军的士气产生打击。无论如何乌利希都没有选择,只有率领他的部队英勇向前。
7月23日清晨7时刚过,德国伞兵离开了他们的战壕。8时,乌利希发起了进攻,打击的目标是美军第358团第1营右翼阵地,这里距离第1营战地指挥所很近。“帝国”师许诺的三辆坦克在当天早上如约到来,在协同乌利希前进的时候很快就有两辆不能发挥作用。一辆发生机械故障落在了后面,还有一辆不慎撞到一户农家庭院,倒塌的房屋让其动弹不得,因此只剩下最后一辆坦克可以给伞兵提供零星的火力支援。伞兵的攻势很快被美军炮兵和坦克暂时阻断,但美军的炮火支援在这时偏偏出现纰漏。前哨观察员发现在没有飞机从空中观测引导的情况下炮兵火力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炮弹都从德军头顶上飞过去;发回调整弹道的数据以后炮弹又落到了美军自己的阵地上,炸得358团的士兵们纷纷蜷缩在散兵坑里。德国伞兵们趁机尽量向前移动靠近美军阵地。
乌利希根本就没有心思关心这些炮弹是来自哪方的,他只知道机会就在眼前。同四号坦克车长简单沟通以后,他带领这一小队伞兵发动了总攻。在德国坦克和玩命的伞兵面前,美军第1营的防线突然间崩溃。根据美军后来的战斗报告,那天早上德国人一共发动了三次进攻。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发生在7时和8时(当时美国和德国采取不同的时区计时标准,所以时间上有差异),其中第二次进攻的区域是第358团第1和第2营的结合部,美军遏制住了这两次攻击。第三次进攻从第1营的正面而来,摧毁了该营营部。一些幸存者报告说只有很少人开枪还击,大部分人都惊慌失措地夺路而逃,跑向紧挨河边的阵地。之后有一发重磅炮弹正好落到那片阵地上,造成了惨重伤亡。
克诺夫少校见证了美军在圣基梅恩村外抵抗的崩溃,当时他离第1营营部只有30米远,正在指挥弹药补给的运输工作。他看见第1营营长西格中校(Seeger)命令部下停止射击,然后一大群美国士兵开始举起双手向德军方向走去。克诺夫不想成为俘虏,大声***他的人向河边跑去。乌利希军士长布置的两挺机枪此时开始发威,它们对后撤的美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杀伤效果。有些人试图穿越这道火网,但结果都是非死即伤,克诺夫少校本人也中弹,伤势严重。后来就没人再敢进行类似的尝试了。顺便提到一点,色维斯河沿岸的美军第358团其他部队竟然直到战斗结束以后才知道第1营被歼灭,不明虚实的他们后来也选择了按兵不动。
乌利希将MG42机枪的作用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换句话说他是将它们安排在一个既安全又隐秘的位置,让这些缺乏战斗经验的士兵把自己的潜力完全地发挥了出来。另一方面,美国人则被诸多不利因素所困扰。进入圣基梅恩村之前,第358团就在诺曼底地区灌木树篱的战斗中严重减员,大量“菜鸟”级别的补充人员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残酷的战场。因此当他们面对的是经验丰富、技战术老到的德国伞兵,并且还有坦克配合进攻时,很多人根本不知所措。昏了头的营长西格中校一叫停火投降他们也就稀里糊涂照办了,而根本没注意到面前德军的规模。美国人竟然看不出德军只是一支小分队在发动进攻,乌利希对此深表惊讶。伞兵们也被自己的战绩所震惊。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德国人有些低估这样一个事实——久经沙场的伞兵和装甲部队协同作战对敌方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撼力,加上位置极佳的机枪封锁,而且对方又是一支战斗力和意志力都不够坚强的美国部队,这样的结局其实是合理的。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军军士长扬长避短,将自己掌握的弱小力量进行最优化配置,因而发挥出了超乎想象的作用。
发生在“色维斯岛”的故事没有随着美国人的举手投降而终结,也许这才是战争和一般事情不同寻常的地方。就在这批美军投降以后,这处战场上又出现了特别的一幕。
捷后余音
乌利希开始将俘虏编队押回圣基梅恩村内,这时他才发现有超过200名美军投降。乌利希把机枪组和邻近部队的士兵安排到收回的阵地以后,他和他的连队返回村庄向团长复命,海特少校正在那里等待战报。德军少校的指挥部设在村内一个大农舍里,他首先赞扬了乌利希一番,然后将其介绍给11名被俘的美军军官。接下来是一阵交谈和讨论,海特少校认为盟军应该撤出诺曼底。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受到了茶水和香烟的招待,包括俘虏,整个场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茶话会。这是血腥残酷的战争中一个温馨的场面。德军指挥官的绅士风度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促成当天另一个行动的形成。
大约15时,海特少校得到消息,声称一些美军战俘希望救助他们的同伴,那些人因为受伤还躺在圣基梅恩村和色维斯河之间的沼泽和草地上。三名美军神父,约瑟夫·埃瑟(Joseph Esser)、埃德加·斯托尔(Edgar Stohler)和詹姆斯·汉密尔顿(James Hamilton)决定去寻找伤员。他们持着中间有红色十字的白色小旗,冒着空袭和炮击的危险在两军的中间地带搜寻幸存者。前线阵地上的德军对这些神父的勇敢印象深刻,并在意识到他们的目的以后马上停止了开火。美军方面也是如此,只是他们没有办法暂停后方射来的炮弹。一名伞兵上尉和神父们进行了交谈,然后将情况报告给海特少校。不久,一位德军军官将一份海特少校的建议传达到美军方面,双方立即达成一个协议——暂时休战,相互交换伤员。
海特少校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血战以后和美军进行人道主义性质的合作。7月4日,第6伞兵团在同一地段打退了美军第83步兵师的进攻,给其下属的第331步兵团造成了严重伤亡。该师在卡朗唐以南朝向佩里尔斯的糟糕进攻总共损失了1400人。在代价高昂的攻击结束以后,海特少校放回一名被俘的美军救护兵给美军师长罗伯特·梅肯少将(Robert Macon)传话。他觉得梅肯少将“需要”那些被俘的美军伤员,如果可以的话,美军方面也应该“对这种友好的行为做出反馈”。这样的结果是在美国独立日这天,16名重伤的美军战俘从德军战地救护所回到了自己人这一边。同时,一批受伤的德军伞兵也从美军救护所获释。
23日搜寻伤员的工作进行的时候,双方人员都在借机恢复元气。一个美国新闻记者在报道中指出汉密尔顿神父在救助伤员的过程中遭到德军机枪手射击。德方对此的解释是汉密尔顿神父救助完一个伤员后,又找到了一个腿部受伤的士兵,因此才造成了第一个伤员被打伤腿部这种误会,其实他救助的是两个不同的人。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伞兵机枪手卡尔·巴德尔(Karl Bader)和奥斯马尔·卡拉德(Othmar Karrad)对外公布了德军医务人员和伞兵在色维斯河之战中协助神父救助美军伤兵的事实。
三个小时的停战结束以后,战斗再次打响。第90步兵师在之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遇到如此丢脸的事情——总计265名官兵被俘虏,上百人伤亡,而参加这次行动的德国士兵总共只有40多人。实际上,该师在二战期间获得了许多荣誉,是美国最好的步兵师之一,但是色维斯河之战的表现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美国媒体把这次停战的事情公之于众,并将其作为在1944年那个艰难的夏天所闪烁的人性的亮点。然而在德国方面除了第6伞兵团内部,很少有人知道海特少校的义举。
第90步兵师7月23日在色维斯河遭到沉重打击,直到27日他们才进入被德军抛弃的圣基梅恩村。此时尤金·兰德勒姆少将的职务已经被雷蒙德·麦克莱恩准将(Raymond McLain)取代。麦克莱恩被奥马尔·布莱德利将军(Omar Bradley)形容为是一个“具有超乎常人能力的军官”,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第90步兵师的霉运开始改变。该师参加了“眼镜蛇行动”,最后成为欧洲战场上引人注目的重要角色之一。
乌利希军士长的这次行动成为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的最后一次胜利,他也因为在圣基梅恩村的出色表现于1944年10月29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不过他随后就被第90步兵师第357团俘虏,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多时间后越狱逃回德国,虽然此时战争早已结束。第6伞兵团在诺曼底战役中有超过3000人受伤和阵亡,8月16日调离前线时只剩下大约400人,其中只有60人是“完好无损”的。海特少校率领重整后的部队参加了在荷兰的战斗和阿登反击战,他本人也于1944年12月24日成为盟军俘虏,战争对他来说终于结束了。
特别介绍:亚历山大·乌利希
亚历山大·乌利希(Alexander Uhlig)1919年2月9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战前加入当时的德军精锐第1伞兵团,参与了进军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之后,他作为一名普通伞兵参加了1939年的波兰战役和1940年的挪威战役,荣获二级铁十字勋章和纳尔维克盾章。1941年到1943年,多才多艺的乌利希转行担任过空中观测员和Ju52驾驶员,执行了超过170次任务(其中包括对克里特岛的空降战役),期间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1943年5月,乌利希重新转回伞兵部队,1944年初来到海德少校指挥的新编第6伞兵团,在第8连担任排长职务,不过这时的伞兵几乎都和步兵一样主要从事地面战斗。诺曼底战役期间,他在第16连连长阵亡以后以军士长军衔临时接管这个连。可以看出当时德军伤亡有多么惨重,很多连队已经到了由士官指挥的地步。7月23日同美军第90步兵师的战斗中,乌利希率领一支40余人的小分队歼灭美军一个营,俘虏中校营长在内的11名军官和254名士兵,他也因此在1944年10月29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7月31日,骑士十字勋章还没有拿到手的乌利希就在战斗中被盟军俘虏,战后关押在英国的一处战俘营。尽管受到严密监视,1947年4月他依旧在同伴的掩护下逃出营地,悄悄混上前往德国的船只返回祖国,然后又克服种种障碍回到苏联占领下的家乡。乌利希继续完成了因为战争而中断的学业,获得学位以后曾经在多家著名公司任职,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退休以后,乌利希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交活动方面,经常参加各种二战纪念活动以及撰写战争回忆,直到2008年11月1日在艾森去世。
笑波- 帖子数 : 19
注册日期 : 14-06-1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