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的怒吼——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征战史
“多”拉的怒吼——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征战史
德军的800毫米K(E)“古斯塔夫”巨炮(Schwerer Gustav )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响亮名字——“多拉”(Dora)火炮。虽然不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美国二战时期设计的“小大卫”迫击炮口径达到914毫米),也不是射程最远的火炮,但800毫米“古斯塔夫”却是人类制造的体积最大、重量最重、摧毁力最为强大的火炮。这种超级大杀器一共生产了两门,但是只有一门投入现役。它在一生中曾经历13天作战,总共向敌人怒放了48枚炮弹。重达1350吨的“古斯塔夫”全长达到47.3米,高11.6米,宽7.1米,光是炮管就有100吨重、32.48米长,可以将重达7.1吨的穿甲弹发射到38千米之外,或是将4.8吨的高爆弹发射到48千米之外。组装它需要动用60节车皮的设备,近2000名人力和6周的时间,估计在人类史上再也难以见到这样的壮观武器。
庞大而沉重、具有“过剩”强大火力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原本计划用来捣烂规模庞大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当1940年西线战役开始时,800毫米K(E)还躺在克虏伯公司位于埃森(Essen)的车间,并且在战场上德军部队完美地绕开了“马奇诺防线”。因此,当这门800毫米巨炮在希勒斯雷本(Hillersleben)完成了火炮测试,并在吕根瓦尔德(Rugenwalde)完成了服役验收测试后,它和它的炮组已变得无用武之地。为了证明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最终使这门巨炮能投入使用的行为并非在做无用功,德国人四处寻找可供它一展身手的潜在目标,但欧洲此时已没有要塞工事强固到需要动用它。两大要塞防御体系—“苏台德防线”以及“马奇诺防线”都已落入德国人手中,看起来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巨炮在它还没对敌人放出一炮之前就已经变得多余。
1942年2月,希特勒在施佩尔、托特、凯特尔等人陪同下一瞻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车炮的雄姿,当时该炮还未经历实战的洗礼。
1941年初,一个攻击目标终于出现在德军参谋人员的图纸上--直布罗陀。德国人计划通过攻占这个位于地中海入口的孤立要塞将盟军隔绝于地中海,但是由于西班牙是中立国,德军必须得到弗朗哥将军(Franco)的许可才能穿越西班牙领土发动攻击。德军参谋人员已经制定好一个名为“菲利克斯”的作战计划(Operation Felix),其中所涉及的伞降和机降部队正在积极地展开作战训练。可惜一个会议使这项作战取消,在与希特勒的会面中,弗朗哥这个狡诈的西班牙独裁者表示他不会将自己的国家卷入欧洲的战事中。对“古斯塔夫”巨炮而言,一个转眼到手的表现机会又失去了。
“古斯塔夫”火炮没有参与1941年下半年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但是到了1942年初,由于德军的攻势已经深入克里米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一旦攻下这里,它将成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优良的补给港口和基地。德军并不是非常急切地需要这么一个补给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真正吸引德国指挥人员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座规模巨大的要塞。城市的外围有一长串的防御工事,其中有些可以追溯到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另一些则属于现代化的堡垒,此外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还有数门巨型海岸炮。这是一个理想的进行传统包围攻城作战的地点,德军可以借助这种规模宏大的进攻来向世界证明它的力量。很快那些攻入克里米亚的步兵部队就被加强以越来越多的兵力,而德军高层则在全欧洲寻找可以用作攻城器的重炮。
数世纪以来,进攻方总是使用攻城器轰击被围困的要塞迫使对方投降,或是打开一个缺口以供进攻部队突击。德国人决定将这种模式放大然后加以重复,他们从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搜罗了数量庞大的各式火炮,下至小口径的野战炮,上至一战前的大口径榴弹炮。其中大部分为德国制造,有些则是缴获的,另外还加入了现代化的火箭炮以及超级重炮。在这些重炮中包括了60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此外德军宣传人员意识到他们还获得了一个头条新闻—“古斯塔夫”巨炮的第一次作战行动。
在塞瓦斯托波尔郊外的小村巴赫奇萨赖组装中的“古斯塔夫”巨炮。
组装“古斯塔夫”需要用上大型龙门吊,安装这个上千吨重的大家伙可不像摆弄一个小玩具那么简单。
就这样,800毫米的“古斯塔夫”经由专门重新敷设的铁路隆隆驶向克里米亚,在它行进路线前方,一支劳工队伍正在塞瓦斯托波尔外的小村巴赫奇萨赖准备它的发射阵地。在德军工程人员的指挥下,超过1500人的施工队伍在一座小土丘上挖出了一个宽阔的地堑,其内铺设有两组带弧度的铁轨,地堑的两侧被垒高,为巨炮提供掩护。而在巨炮前进的铁路上,施工人员正辛苦地改造铁轨和加固每一处可能的不良结构,以保证万无一失。最终发射地点那段弧形铁路的后方建成了一座超过1.2千米长的小型货运编组站,组成“古斯塔夫”的60节车皮零件将在这里卸载,组装成完整的大炮和载托底盘,并最终进入预定发射地点。在离炮尾远一些的地方有一个居住区,供数量众多的炮组成员居住并作好任务准备。
装配“古斯塔夫”巨炮所需要动用的人力非常庞大,所配备的人员不少于1420人,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这名上校拥有一个司令部和所属的参谋人员。而主要炮组成员则超过500人,其中多数负责复杂的弹药管理和操作。作战时这500名“炮班”成员将同大炮留在一起,而剩下的人则会组成各种辅助单位,其中包括负责决定射击目标的情报部门。两个轻型高炮营会在大炮运输时一路陪伴,并提供人力帮忙组装。一旦大炮就位,这两个高炮营就会在附近构筑起阵地专门负责阻拦敌机。两个警卫连不停地在炮位周围巡逻,这些连一度由罗马尼亚人组成。一个克虏伯技术人员所组成的专家组也一直陪伴着巨炮,负责为他们的“巨兽”解决技术问题并向士兵们提出建议。此外周围还有大量铁路系统的部队和管理人员。
即使动用相当于一支小型军队的人力,并使用专门为此任务设计的两台110吨级起重机,组装这门巨炮仍然需要6周时间。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部件卸载在正确的地点是对铁路调度技术的巨大考验,即便如此,到1942年6月初,包括“古斯塔夫”巨炮在内的所有攻城大炮连同它们笨重的炮架和弹药都已准备就绪。
组装完毕后,技术人员借用龙门吊的帮助对炮管进行查看。
缓缓驶出隐蔽阵地的“古斯塔夫”,它才是这场有史以来最重量级炮击行动的压轴角色。
1942年6月5日,炮轰开始了。这场“古斯塔夫”参与其中的炮击能够跻身于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轰击之列,到1942年7月初塞瓦斯托波尔被攻陷为止,共有超过562944发炮弹飞入这座港市,其中绝大多数由大口径火炮和榴弹炮发射,这还没有算上暴风骤雨般的火箭炮以及步兵部队所属的火炮。塞瓦斯托波尔的市民们是怎样从这一切中幸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躲入了地下。他们早就知道即将来临的炮轰,不仅地方领导人告诉了他们,德国人不厌其烦的聒噪广播以及其它宣传也说明了即将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怒火。因此在炮轰开始前,这些市民已经大大加深了他们的地下室,在采石场和山坡的石壁上开挖了深深的避难所,并在那里躲避了数周之久,有很多人因此而活了下来。
“古斯塔夫”并没有被用来攻击平民目标,它的第一次开火指向的是一组距它25000米的海岸炮,一架空军的Fi-156鹤式飞机被配属给它负责全程校射。“古斯塔夫”共射出了8发炮弹就摧毁了第一组猎物,当天晚些时候又对一座名为“斯大林要塞”(Fort Stalin)的混凝土工事发射了6发炮弹,并在成功将第二个目标轰成废墟后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攻击。也许有人认为一天14发的射速太慢,但事实上对一门800毫米口径的巨炮来说这个速度已属不错。它的最快射速可以达到15分钟1发,但是通常情况两次发射的间隔要长得多。装填炮弹和发射药是个不小的工程,并且包含数个过程:精确测量周围环境的气温并在高地测得风向风速,还需要对每包发射药进行测温,然后将炮弹和发射药装入炮尾精确地塞好,最后将整个炮管抬升到正确的角度,这些过程都要花费时间。
正在吊装炮弹的“古斯塔夫”巨炮,可见其后部的两座专用小吊车皆忙得不亦乐乎。
射击中的“古斯塔夫”巨炮,现场具有非常骇人的效果。
6月6日,“古斯塔夫”巨炮再次投入行动,准备对付“莫洛托夫要塞”(Fort Molotov)。7轮射击后这个建筑变成了废渣,之后巨炮将目标转向了所谓的“白崖”(White Cliff)--位于席费尔拉亚湾(Severnaya Bay)的地下弹药库所用的座标代号。苏联人将它建在这里使之对常规武器的攻击免疫,但它却无法免疫800毫米炮弹的攻击。9枚炮弹钻入水中,穿透超过30米厚的海床直指弹药库。“古斯塔夫”用第9发炮弹将弹药库彻底引爆,爆炸的冲击波顺便击沉了一艘小帆船,给这次攻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陷落后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地区,已在德军的炮击和轰炸中完全毁坏。
接下来是6月7日,这一次的目标轮到了德国人所称的“西南峰”(Sudwestspitze) --一个计划由步兵攻占的外围堡垒。经历7轮射击的洗礼后,这个目标被留给了步兵照料,炮组人员则开始对大炮进行维护保养,并进行短期休整直到6月10日。11日,“西伯利亚要塞”(Fort Siberia)收到了5发炮弹的大礼,这之后“古斯塔夫”巨炮再次沉寂。6月17日它向“马克西姆·高尔基要塞”(Fort Maxim Gorki)以及配属的海岸炮群发射了最后5发炮弹,至此“古斯塔夫”巨炮的作战历程宣告结束。据德方资料记载,1942年6月5日到17日,“古斯塔夫”总共发射炮弹48发,其中向确定目标发射的炮弹为47发,另有1发估计为试射弹。
“马克西姆·高尔基要塞”上被摧毁的苏军305毫米炮塔。
“这些重炮和超级巨炮的炮击极其恐怖,据德军总参谋部统计,在为期5天的炮击和空军轰炸过程中,每秒钟就有超过500发炮弹和炸弹落到俄国人的头顶上,弹药的消耗量非常夸张。这场钢铁洗礼摧毁了俄军的士气,持续惊雷般的巨响震毁了耳膜。当战斗结束时,塞瓦斯托波尔从市郊到城区都被夷为平地,苏军整整两个集团军被歼灭,超过90000人成为俘虏。”--保罗·卡雷尔(Paul Carrell),《希特勒向东方前进,1941-1943》
7月1日,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已经无法逆转,德军的攻城炮大队开始被运回欧洲各角落,同样“古斯塔夫”巨炮也被分解拖回了德国,并更换了新炮管。算上在克里米亚发射的48发实弹以及之前进行的火炮测试、训练、以及演示时的开火次数,“古斯塔夫”已经发射过250发炮弹,旧炮管被送回埃森重制膛线。
一名德军技术人员在检查”古斯塔夫“巨大的炮闸部分。
此后“古斯塔夫”巨炮再无工作可作,有时它会在吕根瓦尔德靶场发射一些奇怪的演示弹,有时被用来试验某些远程反混凝土工事弹,另外一段时间有人讨论过将它的800毫米炮管换为520毫米以提供更远的射程。这个计划最后不了了之,正如另一个试图把800毫米大炮架在履带式自行底盘上以支援巷战的计划一样。那个异想天开的方案在进行了大量先期研究后最终被叫停,但它并不比800毫米大炮本身更脱离实际,后者的建造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只是为了向克里米亚老旧的防御工事发射48发炮弹。调动“古斯塔夫”巨炮前往列宁格勒和华沙的轰击计划都由于战局的变化而取消,一本捷克出版的书提到德国人还曾想将其移往英吉利海峡以炮轰英国。
到1945年4月,“古斯塔夫”已经化为零碎消散在整个中欧。运输巨炮的火车遭到了盟军飞机持续不断的攻击,之后相关责任人员将仍完好的部件也统统破坏,留给盟军的只是让他们惊讶和好奇的破烂。1945年4月22日,美军在开姆尼斯(Chemnitz)以南50千米的树林中发现了“古斯塔夫”的部分残骸。如今那几枚了无生气地竖在英国、波兰等国的博物馆里的炮弹就是“古斯塔夫”巨炮仅存的东西。
关于第二门“古斯塔夫”的资料非常罕见,因为它从没有投入现役,更没有任何战绩。但是美国的研究者声称这门炮在1942年完成组建后曾被拖往斯大林格勒,没有来得及发一炮就匆匆撤回。战争结束时该炮被德国人炸毁,其中一些组件被美军缴获。
二战末期被美军缴获的“古斯塔夫”部分炮管,一名美国大兵正兴高采烈地与其合影留念。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中收藏的“古斯塔夫”800毫米炮弹,后面的一辆T-34坦克可以衬托它的大小。
庞大而沉重、具有“过剩”强大火力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原本计划用来捣烂规模庞大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当1940年西线战役开始时,800毫米K(E)还躺在克虏伯公司位于埃森(Essen)的车间,并且在战场上德军部队完美地绕开了“马奇诺防线”。因此,当这门800毫米巨炮在希勒斯雷本(Hillersleben)完成了火炮测试,并在吕根瓦尔德(Rugenwalde)完成了服役验收测试后,它和它的炮组已变得无用武之地。为了证明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最终使这门巨炮能投入使用的行为并非在做无用功,德国人四处寻找可供它一展身手的潜在目标,但欧洲此时已没有要塞工事强固到需要动用它。两大要塞防御体系—“苏台德防线”以及“马奇诺防线”都已落入德国人手中,看起来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巨炮在它还没对敌人放出一炮之前就已经变得多余。
1942年2月,希特勒在施佩尔、托特、凯特尔等人陪同下一瞻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车炮的雄姿,当时该炮还未经历实战的洗礼。
1941年初,一个攻击目标终于出现在德军参谋人员的图纸上--直布罗陀。德国人计划通过攻占这个位于地中海入口的孤立要塞将盟军隔绝于地中海,但是由于西班牙是中立国,德军必须得到弗朗哥将军(Franco)的许可才能穿越西班牙领土发动攻击。德军参谋人员已经制定好一个名为“菲利克斯”的作战计划(Operation Felix),其中所涉及的伞降和机降部队正在积极地展开作战训练。可惜一个会议使这项作战取消,在与希特勒的会面中,弗朗哥这个狡诈的西班牙独裁者表示他不会将自己的国家卷入欧洲的战事中。对“古斯塔夫”巨炮而言,一个转眼到手的表现机会又失去了。
“古斯塔夫”火炮没有参与1941年下半年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但是到了1942年初,由于德军的攻势已经深入克里米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一旦攻下这里,它将成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优良的补给港口和基地。德军并不是非常急切地需要这么一个补给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真正吸引德国指挥人员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座规模巨大的要塞。城市的外围有一长串的防御工事,其中有些可以追溯到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另一些则属于现代化的堡垒,此外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还有数门巨型海岸炮。这是一个理想的进行传统包围攻城作战的地点,德军可以借助这种规模宏大的进攻来向世界证明它的力量。很快那些攻入克里米亚的步兵部队就被加强以越来越多的兵力,而德军高层则在全欧洲寻找可以用作攻城器的重炮。
数世纪以来,进攻方总是使用攻城器轰击被围困的要塞迫使对方投降,或是打开一个缺口以供进攻部队突击。德国人决定将这种模式放大然后加以重复,他们从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搜罗了数量庞大的各式火炮,下至小口径的野战炮,上至一战前的大口径榴弹炮。其中大部分为德国制造,有些则是缴获的,另外还加入了现代化的火箭炮以及超级重炮。在这些重炮中包括了60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此外德军宣传人员意识到他们还获得了一个头条新闻—“古斯塔夫”巨炮的第一次作战行动。
在塞瓦斯托波尔郊外的小村巴赫奇萨赖组装中的“古斯塔夫”巨炮。
组装“古斯塔夫”需要用上大型龙门吊,安装这个上千吨重的大家伙可不像摆弄一个小玩具那么简单。
就这样,800毫米的“古斯塔夫”经由专门重新敷设的铁路隆隆驶向克里米亚,在它行进路线前方,一支劳工队伍正在塞瓦斯托波尔外的小村巴赫奇萨赖准备它的发射阵地。在德军工程人员的指挥下,超过1500人的施工队伍在一座小土丘上挖出了一个宽阔的地堑,其内铺设有两组带弧度的铁轨,地堑的两侧被垒高,为巨炮提供掩护。而在巨炮前进的铁路上,施工人员正辛苦地改造铁轨和加固每一处可能的不良结构,以保证万无一失。最终发射地点那段弧形铁路的后方建成了一座超过1.2千米长的小型货运编组站,组成“古斯塔夫”的60节车皮零件将在这里卸载,组装成完整的大炮和载托底盘,并最终进入预定发射地点。在离炮尾远一些的地方有一个居住区,供数量众多的炮组成员居住并作好任务准备。
装配“古斯塔夫”巨炮所需要动用的人力非常庞大,所配备的人员不少于1420人,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这名上校拥有一个司令部和所属的参谋人员。而主要炮组成员则超过500人,其中多数负责复杂的弹药管理和操作。作战时这500名“炮班”成员将同大炮留在一起,而剩下的人则会组成各种辅助单位,其中包括负责决定射击目标的情报部门。两个轻型高炮营会在大炮运输时一路陪伴,并提供人力帮忙组装。一旦大炮就位,这两个高炮营就会在附近构筑起阵地专门负责阻拦敌机。两个警卫连不停地在炮位周围巡逻,这些连一度由罗马尼亚人组成。一个克虏伯技术人员所组成的专家组也一直陪伴着巨炮,负责为他们的“巨兽”解决技术问题并向士兵们提出建议。此外周围还有大量铁路系统的部队和管理人员。
即使动用相当于一支小型军队的人力,并使用专门为此任务设计的两台110吨级起重机,组装这门巨炮仍然需要6周时间。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部件卸载在正确的地点是对铁路调度技术的巨大考验,即便如此,到1942年6月初,包括“古斯塔夫”巨炮在内的所有攻城大炮连同它们笨重的炮架和弹药都已准备就绪。
组装完毕后,技术人员借用龙门吊的帮助对炮管进行查看。
缓缓驶出隐蔽阵地的“古斯塔夫”,它才是这场有史以来最重量级炮击行动的压轴角色。
1942年6月5日,炮轰开始了。这场“古斯塔夫”参与其中的炮击能够跻身于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轰击之列,到1942年7月初塞瓦斯托波尔被攻陷为止,共有超过562944发炮弹飞入这座港市,其中绝大多数由大口径火炮和榴弹炮发射,这还没有算上暴风骤雨般的火箭炮以及步兵部队所属的火炮。塞瓦斯托波尔的市民们是怎样从这一切中幸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躲入了地下。他们早就知道即将来临的炮轰,不仅地方领导人告诉了他们,德国人不厌其烦的聒噪广播以及其它宣传也说明了即将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怒火。因此在炮轰开始前,这些市民已经大大加深了他们的地下室,在采石场和山坡的石壁上开挖了深深的避难所,并在那里躲避了数周之久,有很多人因此而活了下来。
“古斯塔夫”并没有被用来攻击平民目标,它的第一次开火指向的是一组距它25000米的海岸炮,一架空军的Fi-156鹤式飞机被配属给它负责全程校射。“古斯塔夫”共射出了8发炮弹就摧毁了第一组猎物,当天晚些时候又对一座名为“斯大林要塞”(Fort Stalin)的混凝土工事发射了6发炮弹,并在成功将第二个目标轰成废墟后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攻击。也许有人认为一天14发的射速太慢,但事实上对一门800毫米口径的巨炮来说这个速度已属不错。它的最快射速可以达到15分钟1发,但是通常情况两次发射的间隔要长得多。装填炮弹和发射药是个不小的工程,并且包含数个过程:精确测量周围环境的气温并在高地测得风向风速,还需要对每包发射药进行测温,然后将炮弹和发射药装入炮尾精确地塞好,最后将整个炮管抬升到正确的角度,这些过程都要花费时间。
正在吊装炮弹的“古斯塔夫”巨炮,可见其后部的两座专用小吊车皆忙得不亦乐乎。
射击中的“古斯塔夫”巨炮,现场具有非常骇人的效果。
6月6日,“古斯塔夫”巨炮再次投入行动,准备对付“莫洛托夫要塞”(Fort Molotov)。7轮射击后这个建筑变成了废渣,之后巨炮将目标转向了所谓的“白崖”(White Cliff)--位于席费尔拉亚湾(Severnaya Bay)的地下弹药库所用的座标代号。苏联人将它建在这里使之对常规武器的攻击免疫,但它却无法免疫800毫米炮弹的攻击。9枚炮弹钻入水中,穿透超过30米厚的海床直指弹药库。“古斯塔夫”用第9发炮弹将弹药库彻底引爆,爆炸的冲击波顺便击沉了一艘小帆船,给这次攻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陷落后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地区,已在德军的炮击和轰炸中完全毁坏。
接下来是6月7日,这一次的目标轮到了德国人所称的“西南峰”(Sudwestspitze) --一个计划由步兵攻占的外围堡垒。经历7轮射击的洗礼后,这个目标被留给了步兵照料,炮组人员则开始对大炮进行维护保养,并进行短期休整直到6月10日。11日,“西伯利亚要塞”(Fort Siberia)收到了5发炮弹的大礼,这之后“古斯塔夫”巨炮再次沉寂。6月17日它向“马克西姆·高尔基要塞”(Fort Maxim Gorki)以及配属的海岸炮群发射了最后5发炮弹,至此“古斯塔夫”巨炮的作战历程宣告结束。据德方资料记载,1942年6月5日到17日,“古斯塔夫”总共发射炮弹48发,其中向确定目标发射的炮弹为47发,另有1发估计为试射弹。
“马克西姆·高尔基要塞”上被摧毁的苏军305毫米炮塔。
“这些重炮和超级巨炮的炮击极其恐怖,据德军总参谋部统计,在为期5天的炮击和空军轰炸过程中,每秒钟就有超过500发炮弹和炸弹落到俄国人的头顶上,弹药的消耗量非常夸张。这场钢铁洗礼摧毁了俄军的士气,持续惊雷般的巨响震毁了耳膜。当战斗结束时,塞瓦斯托波尔从市郊到城区都被夷为平地,苏军整整两个集团军被歼灭,超过90000人成为俘虏。”--保罗·卡雷尔(Paul Carrell),《希特勒向东方前进,1941-1943》
7月1日,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已经无法逆转,德军的攻城炮大队开始被运回欧洲各角落,同样“古斯塔夫”巨炮也被分解拖回了德国,并更换了新炮管。算上在克里米亚发射的48发实弹以及之前进行的火炮测试、训练、以及演示时的开火次数,“古斯塔夫”已经发射过250发炮弹,旧炮管被送回埃森重制膛线。
一名德军技术人员在检查”古斯塔夫“巨大的炮闸部分。
此后“古斯塔夫”巨炮再无工作可作,有时它会在吕根瓦尔德靶场发射一些奇怪的演示弹,有时被用来试验某些远程反混凝土工事弹,另外一段时间有人讨论过将它的800毫米炮管换为520毫米以提供更远的射程。这个计划最后不了了之,正如另一个试图把800毫米大炮架在履带式自行底盘上以支援巷战的计划一样。那个异想天开的方案在进行了大量先期研究后最终被叫停,但它并不比800毫米大炮本身更脱离实际,后者的建造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只是为了向克里米亚老旧的防御工事发射48发炮弹。调动“古斯塔夫”巨炮前往列宁格勒和华沙的轰击计划都由于战局的变化而取消,一本捷克出版的书提到德国人还曾想将其移往英吉利海峡以炮轰英国。
到1945年4月,“古斯塔夫”已经化为零碎消散在整个中欧。运输巨炮的火车遭到了盟军飞机持续不断的攻击,之后相关责任人员将仍完好的部件也统统破坏,留给盟军的只是让他们惊讶和好奇的破烂。1945年4月22日,美军在开姆尼斯(Chemnitz)以南50千米的树林中发现了“古斯塔夫”的部分残骸。如今那几枚了无生气地竖在英国、波兰等国的博物馆里的炮弹就是“古斯塔夫”巨炮仅存的东西。
关于第二门“古斯塔夫”的资料非常罕见,因为它从没有投入现役,更没有任何战绩。但是美国的研究者声称这门炮在1942年完成组建后曾被拖往斯大林格勒,没有来得及发一炮就匆匆撤回。战争结束时该炮被德国人炸毁,其中一些组件被美军缴获。
二战末期被美军缴获的“古斯塔夫”部分炮管,一名美国大兵正兴高采烈地与其合影留念。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中收藏的“古斯塔夫”800毫米炮弹,后面的一辆T-34坦克可以衬托它的大小。
淡淡的香水味- 帖子数 : 39
注册日期 : 14-06-1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