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林彪为何能“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真相:林彪为何能“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1949年4月20日,蒋介石指令***代表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共再度和谈破裂后,渡江战役随之打响。
4月21日,在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炮声中,***和朱德意气风发地颁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下令全军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渡江战役后,已经是解放战争的“下坡”阶段,除了攻打台湾外,已基本上没有大仗可打,多数地区如同***所说:“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注释。) 邓小平后来于1989年11月20日回忆说:“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时候,***又作出了一个向全国进军的战略部署:
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进军陕甘,经营西北五省(区);刘伯承、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直进黔川,经营大西南;陈毅、粟裕的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经营东南沿海;林彪的第四野战军,经营中南各省;聂荣臻、徐向前的华北军区,攻克太原,经营华北全境。
这一战略部署的出台,之前有个插曲。据《中国雄师:二野档案》载,在***作上述战略部署时,曾趁各路“诸侯”到西柏坡出席七届二中全会之时,征求各野战军主官的意见。
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挺进大别山苦;淮海战役又把老本拼得厉害,不如二野、三野对调,三野去经营西南,二野经营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
刘伯承首先表示反对:“不行,不行,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
“我可没有偏心啊!”***呵呵一笑后,解释说:“三野的老底子是新四军,过去长期在江南水乡,有江湖作战经验,相比较而言,二野在这方面就差点,三野不仅要解放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还要跨海作战,解放舟山、金门、台湾等岛,轻车熟路,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最早部署远征西南的野战军不是二野而是四野。
据《宋任穷回忆录(续集)》披露:“解放战争期间,按中央原来布署,由第二野战军进军中南,小平同志告诉我,湖南解放后中央考虑我任湖南省委书记。但林彪提出他在中南,中央遂改变决定,二野进军西南,并决定云南解放后由我任云南省委书记。”
四野是井冈山上的红四军、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为主发展而来,林彪又是***第一嫡系爱将,因而不仅没有“二野太苦了”的恻隐之心,相反还能斟酌损益挑三拣四。
***决定二野进军西南后,林彪又提出将属于西南的云南省划归四野。
宋任穷回忆说:“林彪又提出要去云南。小平同志对我讲,二野可能不去云南了,准备安排我到四川工作。后来中央没有听林彪的,仍由二野入滇。林彪当时就企图多占地盘,其政治野心已露端倪。”
如果***再次迁就林彪,那么四野不仅拿下过东北,还打过华北、中南和西南,当时六个大区除了西北和华东,林彪“打天下”的足迹与影响将到达四个大区,远比后来一些人津津乐道的“从东北打倒海南岛”更为传奇。
***就经营区域与陈毅、刘伯承对话时,其实已内定陈毅转到地方工作,将来率军出征东南,实际履行经营东南职责的三野主官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据《陈毅传》记载,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北平之前,***就有意让陈毅到地方工作,出任上海市长。他还曾就此事征求过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几位老先生的意见。
两个月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攻克上海,陈毅果然于5月28日被***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上海的治理上,华野的军事继续由粟裕主管。
***之所以就经营区域征求陈毅的意见,一是陈毅虽不管华野打仗的事,但终究是名义上的司令员;二是粟裕因病未曾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而陈毅之所以回答让自己率三野去西南,除了“二野太苦了”之外,还有一个“入川”的宿愿。
一年前的1948年5月,***接受粟裕的斗胆直陈,决定华野主力留在长江以北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后,突然来了一个重大组织调整,将陈毅调往中原局担任副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他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一职由粟裕代理。
当时不仅粟裕很意外,陈毅也感到过于突然,直到5月20日,他还没有动身前往中原就职。
***致电陈毅等人,催促说:“尽可能迅速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伯承)邓(小平)会面”,而且指定他的具体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注释)”。也就是负责中原军区的后勤。
又过了一周,粟裕率领华野总部机关转往鲁西南城武地区时,陈毅才前往中原野战军,并托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把一架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带去中央,送给“(周)恩来、小超(邓颖超)”。
他还附了一信,写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注释。)
《陈毅传》说:“此信是陈毅5月29日亲笔。周恩来阅后,特意亲笔批转***、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书记处成员传阅。他们都圈阅了,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谁在陈毅的信上划粗线呢?从个人喜欢批注的习惯以及对决策陈毅调离华野最核心的人物来看,当然只能是***。
《陈毅传》说的“耐人寻味”的内涵是,陈毅向***表白,丝毫没有企图留在华野部队不愿意去中野的意思,而且也不准备再回华野,希望将来能随中野打到四川去。
陈毅清楚,信到了周恩来手里,***等中央书记处的几个书记很快就会看到。
而这一句***、周恩来等五大书记当时都知晓的话,后来已重返华东的陈毅有必要表示对当初的承诺负责,于是向***提出和刘伯承交换一下,二野(中野)留华东,三野(华野)去西南。
这个请求,与个人单枪匹马随刘伯承的二野部队去四川当然不是一回事,陈毅也知道中央决定的战略,近百万大军的三野行动不会因个人的想法而朝令夕改,但他毕竟表达出了说话算话的态度。
***也是聪明人,于是有了那段打哈哈的解释话。只是旁边的刘伯承一人就不明就里,真所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月21日,在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炮声中,***和朱德意气风发地颁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下令全军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渡江战役后,已经是解放战争的“下坡”阶段,除了攻打台湾外,已基本上没有大仗可打,多数地区如同***所说:“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注释。) 邓小平后来于1989年11月20日回忆说:“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时候,***又作出了一个向全国进军的战略部署:
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进军陕甘,经营西北五省(区);刘伯承、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直进黔川,经营大西南;陈毅、粟裕的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经营东南沿海;林彪的第四野战军,经营中南各省;聂荣臻、徐向前的华北军区,攻克太原,经营华北全境。
这一战略部署的出台,之前有个插曲。据《中国雄师:二野档案》载,在***作上述战略部署时,曾趁各路“诸侯”到西柏坡出席七届二中全会之时,征求各野战军主官的意见。
陈毅提出:“二野太苦了,挺进大别山苦;淮海战役又把老本拼得厉害,不如二野、三野对调,三野去经营西南,二野经营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
刘伯承首先表示反对:“不行,不行,你陈老总为啥子抢我的任务哟?”
“我可没有偏心啊!”***呵呵一笑后,解释说:“三野的老底子是新四军,过去长期在江南水乡,有江湖作战经验,相比较而言,二野在这方面就差点,三野不仅要解放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还要跨海作战,解放舟山、金门、台湾等岛,轻车熟路,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最早部署远征西南的野战军不是二野而是四野。
据《宋任穷回忆录(续集)》披露:“解放战争期间,按中央原来布署,由第二野战军进军中南,小平同志告诉我,湖南解放后中央考虑我任湖南省委书记。但林彪提出他在中南,中央遂改变决定,二野进军西南,并决定云南解放后由我任云南省委书记。”
四野是井冈山上的红四军、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为主发展而来,林彪又是***第一嫡系爱将,因而不仅没有“二野太苦了”的恻隐之心,相反还能斟酌损益挑三拣四。
***决定二野进军西南后,林彪又提出将属于西南的云南省划归四野。
宋任穷回忆说:“林彪又提出要去云南。小平同志对我讲,二野可能不去云南了,准备安排我到四川工作。后来中央没有听林彪的,仍由二野入滇。林彪当时就企图多占地盘,其政治野心已露端倪。”
如果***再次迁就林彪,那么四野不仅拿下过东北,还打过华北、中南和西南,当时六个大区除了西北和华东,林彪“打天下”的足迹与影响将到达四个大区,远比后来一些人津津乐道的“从东北打倒海南岛”更为传奇。
***就经营区域与陈毅、刘伯承对话时,其实已内定陈毅转到地方工作,将来率军出征东南,实际履行经营东南职责的三野主官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据《陈毅传》记载,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北平之前,***就有意让陈毅到地方工作,出任上海市长。他还曾就此事征求过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几位老先生的意见。
两个月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攻克上海,陈毅果然于5月28日被***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上海的治理上,华野的军事继续由粟裕主管。
***之所以就经营区域征求陈毅的意见,一是陈毅虽不管华野打仗的事,但终究是名义上的司令员;二是粟裕因病未曾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而陈毅之所以回答让自己率三野去西南,除了“二野太苦了”之外,还有一个“入川”的宿愿。
一年前的1948年5月,***接受粟裕的斗胆直陈,决定华野主力留在长江以北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后,突然来了一个重大组织调整,将陈毅调往中原局担任副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他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一职由粟裕代理。
当时不仅粟裕很意外,陈毅也感到过于突然,直到5月20日,他还没有动身前往中原就职。
***致电陈毅等人,催促说:“尽可能迅速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伯承)邓(小平)会面”,而且指定他的具体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注释)”。也就是负责中原军区的后勤。
又过了一周,粟裕率领华野总部机关转往鲁西南城武地区时,陈毅才前往中原野战军,并托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把一架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带去中央,送给“(周)恩来、小超(邓颖超)”。
他还附了一信,写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注释。)
《陈毅传》说:“此信是陈毅5月29日亲笔。周恩来阅后,特意亲笔批转***、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书记处成员传阅。他们都圈阅了,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谁在陈毅的信上划粗线呢?从个人喜欢批注的习惯以及对决策陈毅调离华野最核心的人物来看,当然只能是***。
《陈毅传》说的“耐人寻味”的内涵是,陈毅向***表白,丝毫没有企图留在华野部队不愿意去中野的意思,而且也不准备再回华野,希望将来能随中野打到四川去。
陈毅清楚,信到了周恩来手里,***等中央书记处的几个书记很快就会看到。
而这一句***、周恩来等五大书记当时都知晓的话,后来已重返华东的陈毅有必要表示对当初的承诺负责,于是向***提出和刘伯承交换一下,二野(中野)留华东,三野(华野)去西南。
这个请求,与个人单枪匹马随刘伯承的二野部队去四川当然不是一回事,陈毅也知道中央决定的战略,近百万大军的三野行动不会因个人的想法而朝令夕改,但他毕竟表达出了说话算话的态度。
***也是聪明人,于是有了那段打哈哈的解释话。只是旁边的刘伯承一人就不明就里,真所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淡淡的香水味- 帖子数 : 39
注册日期 : 14-06-1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