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机枪
独具特色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机枪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1922年(即大正十一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轻机枪。“歪把子”是中国给日军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
“歪把子”这个俗名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二战中,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大量问题。首先其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存在高故障率的隐忧;其次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事实上,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故而由于不能适应作战需要,被1936年(昭和天皇十一年,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中共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但在正规军中从来没有使用,可见其质量极差。
《抗日狙击手》一书中对此枪的评价: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极差。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结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实现军方对战技性能的要求;二是运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原理。它的特别设计与当时日军对一线步兵班、组支持武器的战术使命和战术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出现了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军事思想变革的风潮。日本为了增强一线徒步步兵的火力,效仿欧美列强军队的做法,日本开始为步兵班、组设计一型由1~2人操作使用的自动武器——轻机枪。 日本陆军对这一型轻机枪的总体战技要求,至少做了如下考虑:
首先,自动武器编入班、组,必定增大一线步兵的弹药消耗量,因此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弹药保障问题。在此之前,日本陆军一线步兵的班、组没有装备过自动武器,都是使用手动“三零”式步枪或“三八”式步枪。弹药保障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弹药的数量问题,即要确保够用;其二是弹药的型号问题,即要确保通用。而通用,又是确保弹药保障的根本要求。步枪和机枪使用同一种枪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中弹药保障的方便性。
其次,日本陆军考虑了一线步兵在战斗中使用弹药的方便性问题。要求这一型即将编入一线步兵班、组的自动武器,应使用与步枪一样的供弹具。也就是说,机枪要使用步枪用5发装的弹夹供弹。步兵就实现了供弹具通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简化了工厂生产特别是弹药包装方面的环节,整箱日本6.5mm步枪弹,都是把枪弹装在弹夹上(一个弹夹5发)一同存放,几乎没有散弹包装的,这样在战场上一开箱就能直接供步枪和轻机枪同时使用。 即强调步、机枪弹药通用的同时,还强调步、机枪供弹具通用,步、机枪同弹药、同供弹具,打开一箱弹药,步枪手可以直接使用,机枪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战斗中,可以把步枪手的枪弹收集起来供机枪使用;机枪坏了,或为了节省弹药,可以把剩下的枪弹分给步枪手使用。 机枪作为自动武器,要能通用步枪这支非自动武器的5发弹夹,这就必须实现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必须具有一个能够承载和储放步枪5发弹夹的平台;其二,必须能够满足机枪自动射击的要求,并能把步枪弹夹式供弹具上的枪弹连续不断地送入进弹位置。围绕军方的战技要求,打造出日本的第一型制式轻机枪。
总的来说,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不是一挺十分优秀的机枪。最终还是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日军民也很看重缴获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因为直到建国为止,机枪的数量都不够需要,后来正规部队但凡能用ZB-26式轻机枪的部队就倾向于淘汰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供给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日军想用九六式6.5mm轻机枪逐渐取代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想法始终未完成,在日军中它使用到了投降为止,在中国军队中它一直用到了朝鲜战争时期。
老婆就是好- 帖子数 : 87
注册日期 : 14-04-2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